亚运会BGM“出圈”现象的生成逻辑与传播效应
更新时间:2025-01-14 22:13 浏览量:3
作者:底云飞 丁聪
2023年9月23日至10月8日,第19届亚运会在浙江省杭州市成功举办,受到全球范围的广泛关注。除了精彩的体育赛事,本届亚运会中一个原本边缘的存在——体育展示环节的背景音乐(BGM)意外“出圈”,火爆网络,成为人们热烈讨论的“媒体奇观”。
杭州亚运会的BGM选择和播放由专门的体育展示团队负责,这些团队成员大多为“90后”或“00后”,他们通过精心挑选并适时播放音乐点燃了现场气氛,成功将传统文化与现代体育赛事相结合,为观众提供了丰富的情感体验。此外,这些BGM也被视为中国文化输出的一个窗口,通过音乐传递中国的声音和故事,展现了一个青春活泼、可爱可亲可敬的中国形象。
本文对亚运会BGM中涉及的曲目、亚运会展示团队相关采访报道以及网络中与该话题相关的评论进行整理与分析,探究这一“媒体奇观”的主要特征、生成逻辑以及传播效应。
杭州亚运会BGM“媒体奇观”的文化表征
“媒体奇观”是由美国学者道格拉斯·凯尔纳提出的概念,是指那些能体现当代社会基本价值观、引导个人适应现代生活方式,并将当代社会中的冲突和解决方式戏剧化的媒体文化现象,包括媒体制造的各种豪华场面、体育比赛、政治事件。杭州亚运会赛场上的BGM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媒体奇观”——通过短视频的快速传播,这些音乐不仅点燃了现场气氛,也传递出特殊的情感,与观众形成了良性互动,引发强烈共鸣。
(一)营造全民狂欢的氛围
俄国思想家巴赫金认为狂欢是人类社会较为普遍的一种文化现象,具有丰富繁杂的象征意义和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杭州亚运会的BGM选取了传唱度高的歌曲,如游泳场馆里千人合唱的“杭州市歌”《千年等一回》、篮球比赛暖场时播放的《奢香夫人》等。这些歌曲作为流行文化的产物,不仅牵引着人们的想象力,也反映了当代社会的品味、希望与幻想。
这些BGM在幕后团队的适时播放与现场灯光的巧妙配合下,通过短视频快速传播,调动着人们的情绪,使体育赛事的意义不断增强。这种“媒体奇观”满足了狂欢表达所需的全民性、仪式性、平等性和颠覆性特点。体育竞赛延续了传统狂欢精神,并对可能的负效应进行纠偏。通过这样的狂欢,人们在体育展示团队与新媒体共同打造的“媒体奇观”中进行了一场暂时脱离现实生活的体育狂欢,丰富了体育赛事的内涵,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体验。
(二)打造英雄叙事的场景
亚运会作为一场举世瞩目的体育盛会,热烈与高昂的情绪贯穿始终。在这片竞技的海洋中,英雄叙事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当激烈的比赛进行时,体育展示团队精心挑选的背景音乐如同画龙点睛之笔,加深了这种英雄主义的情感表达。例如,在男篮比赛中,当“约旦科比”带领球队战胜菲律宾队后,充满怀念之情的歌曲《See You Again》在现场响起,球迷们高举球衣向科比致敬;国乒名将马龙出场之际,《对你爱不完》传达出观众对运动员的支持与热爱;中国羽毛球队员比分暂时落后时,《逆战》激昂的旋律鼓励着运动员与观众共同面对挑战,决不轻言放弃……
通过这些背景音乐的选择与播放,赛场上的每个瞬间都被赋予了更深的意义,观众得以将自身的情感与赛场上的“英雄”紧密相连,体验到一种超越个人的集体认同感。在新媒体平台的助力下,这种情感共鸣被放大,形成了一场融合英雄叙事与现代技术的“媒体奇观”,让观众与运动员一同沉浸在胜利的喜悦或共情于失利的遗憾之中,从而找到了新的精神寄托与价值所在。
(三)构建国家认同的场域
相较于其他活动,体育运动的竞争意味更为强烈,运动本身往往会附着更多的含义。亚运会参赛成员由亚洲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运动员构成,在媒体的渲染下,运动员参与比赛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更像是在“为国出征”,带有强烈的战斗隐喻。因而,亚运会各项赛事的一次次比拼也是对各国民众国家认同感的一次次增强。
此次亚运会背景音乐中出现了很多表现国家认同感的歌曲。例如,中国女排对阵日本队时播放的《精忠报国》、中国女篮对阵中国台北女篮时播放的《相亲相爱一家人》、中国男排闯入决赛时播放的《歌唱祖国》、中国香港男篮对中国台北男篮比赛中播放的《我的中国心》等都具备这样的特征。新媒体时代,媒体文化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媒体传播的内容也建构着人们的梦想、行为、思维模式以及身份认同。激烈的赛场与带有强烈爱国主义情怀的背景音乐,在新媒体的实时传播中构成了一个极具感染力的场域。在这个场域中,观众拥有了突如其来的认同感和高涨的使命感,人们在为那些为国争光的运动员欢呼的同时,形成了一种强烈的“我们”的认同感。
亚运会BGM“出圈”背后的生成逻辑
(一)更具网感,消解严肃表达
每一个接触媒介的受众都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他们通过接触和使用媒介来获得内心的某种满足。基于此,普通大众观看亚运会及其周边节目的一个基本初衷,可以概括为满足某种消遣和娱乐的需求。然而,过往的体育展示活动都带有一种不能出任何差错的责任感与严肃感,这种长期紧绷式的严肃表达给受众带来了一种另类的审美疲劳,让传播者与受众在一次次索然无味的传播中渐行渐远。就体育运动而言,受众在观看此类节目时主要基于两种心理:一种是将自己代入运动员所进行的赛事中,从而获得竞技体育带来的刺激与满足感;另外一种则是通过观看体育比赛逃避日常生活的压力和负担,获得情绪上的释放。
本次亚运会的体育展示团队在通过赛场背景音乐进行表达时似乎考虑到了这一点,他们立足于奇观逻辑,尝试冲破以往体育展演中“一本正经”的严肃输出,采用了更适合新媒体时代传播模式的娱乐化表达。在这一过程中,受众面对的不再是冷冰冰的仪式展演,而是感受到了传播者想要传递的轻松感。表面看来,这种表述方式似乎有种严肃感被消解的“轻浮”,但通过梳理网友对话题“亚运会BGM”的留言不难发现,这一表述所要传达的庄严的精神内核较为准确地传达到了受众。
(二)召唤记忆,引发共鸣
记忆是人类的本能,是每个个体进行社会活动的前提,与之相对应的,集体共享的记忆是每个群体得以凝聚的基本条件。德国学者扬·阿斯曼将人类记忆的外部维度分为四个部分:摹仿性记忆、对物的记忆、交往记忆以及文化记忆,其中他将文化记忆视为一个空间,前面三个维度或多或少地可以无缝对接到这个空间中。
就文化记忆而言,它可以附着的载体不只有文字,还包括舞蹈、竞赛、仪式、乐曲等。本次亚运会背景音乐之所以引起人们的关注,主要是歌曲的选择综合了各方面的考虑,体育展示团队考虑到了歌曲的流传度问题,也考虑到了播放过程与时间之间的联系,还考虑到了不同国家和地区以及不同年龄受众的接受问题。他们更多选取了流传度较为广泛的一些歌曲,例如《十五的月亮》《千年等一回》等,这些歌曲或是经典电视剧的主题曲,或是传唱度较高且与中国传统文化关联度较高的歌曲。因而,此类歌曲一经在赛场上播放,人们共享的那些文化记忆便通过熟悉的旋律、指示性较强的歌词,出现在了群体对自我认知进行现时化和确认时所举行的仪式庆典中。在一遍遍的播放与传唱中,越来越多的受众加入进来,越来越多的回忆得以传递,因此原本就具有很高传唱度的歌曲在特定场合中吸引了更加广泛的关注。
(三)情绪渲染,引起情感共鸣
情感是人类共有的基本属性,有了情感的存在,社会才可以连接,社会关系才可以达成。在探求亚运会BGM传播逻辑的过程中,情感亦是一个需要着重考量的因素。此次杭州亚运会背景音乐之所以能够成功“出圈”,引发人们的关注与讨论,不仅仅是因为表述方式的不同,更多还是因为体育展示团队在播放曲目以及播放时机的选择上着重考虑到了情感这一重要因素。
亚运会赛场上激烈的体育赛事往往能给观众带来强烈的感官冲击,让观众在观看过程中随着比赛的进展而产生激动、自豪、快乐、急躁、愤怒等一系列情感体验。在这个基础上,工作人员通过选取一些情感指向性较为明显的歌曲,在恰当的时间恰到好处地播放,给原本激动的观众带来更加强烈的听觉冲击。这些歌曲恰到好处但又不着痕迹地渲染着观众的情绪,引发情感共鸣。激烈的赛事与应景的音乐让无论是身处赛场的观众还是媒体前的受众形成了一种共事、共境、共通的浸入式的情感体验,因而得以广泛传播。
亚运会BGM“出圈”引发的传播效应
(一)引起广泛关注
此次亚运会赛场的背景音乐不同于以往“一首歌唱到底”的模式,而是经过体育展示团队精心策划,引起了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瞬时火爆“出圈”。笔者梳理发现,话题#亚运会BGM#在抖音的播放量达到了5.2亿;话题#亚运会没一首BGM是白放的#登上微博热搜榜并收获3604.1万阅读量、7656讨论量、3万互动量;话题#亚运会BGM唱进心坎里#引发2572.8万阅读量、1196讨论量、1.3万互动量。“适合中国宝宝体质的亚运会BGM”“好喜欢亚运会的BGM,那个DJ台我简直爱死了”“好用心的举动”“太会了,又有气氛又有意义”等网友评论层出不穷。不难看出,这次的亚运会背景音乐打破了以往的严肃表达,以一种更加打动人心的方式,通过新媒体的传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二)有利于讲好中国体育故事
作为亚运会展示团队全力打造的“媒体奇观”,赛事背景音乐是一种很好的讲述中国体育故事的方式,它通过情绪渲染唤醒了人们共有的文化记忆,让中国体育故事快速传递给了每一位观众。此次亚运会赛场上的背景音乐突出强调了深藏于观众内心的爱国情怀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得到国内观众的普遍赞誉。综合看来,此次亚运会BGM“出圈”起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讲好了中国的体育故事、人文故事。
(三)有利于塑造开放包容的中国形象
亚运会不仅是体育竞技的舞台,也是文化交流的平台。通过赛场上的背景音乐这一虽小却精巧的细节,亚运会向世界展示了其作为国际体育盛事的独特魅力。亚运会展示团队精心挑选的音乐不仅强化了赛事的气氛,还反映了东道主中国开放包容、自信自强的大国形象。例如,2023年中秋节(9月29日)当天,各比赛场馆内回荡着与节日相关的旋律,为运动员和观众营造了一个温馨而富有文化气息的环境,让他们在中国传统佳节中感受到家的温暖。而在国庆节期间播放的爱国歌曲则激发了观众的热情,同时也向亚洲各国展现了中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情怀。
此外,为了照顾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参与者,亚运会展示团队还特别选择了多语言的歌曲,让不同国籍的运动员能够听到熟悉的乡音,从而加强了赛事的人文关怀。为了让国外参赛者有宾至如归的感觉,亚运展示团队在赛前广泛寻找了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流行音乐,有时甚至直接和参赛队伍联系,询问他们的意见。这样细致的工作给国外参赛人员带来了不同于以往的参赛体验,既体现了东道主的细致考虑,也使杭州亚运会成为一次兼具娱乐性和文化特色的体育盛事,充分展现了中国特色。
结语
杭州亚运会期间,体育展示团队与媒体携手打造了一个引人注目的“媒体奇观”,通过新媒体技术构建了一个传播者与受众“共在”的场域。这个场域有效地模糊了体育赛事与日常生活之间的界限,使得传播者、观众以及歌曲中隐含的国家形象在这一“奇观”的感召下形成了紧密的联系。歌曲作为一种诉诸听觉的艺术形式,与其他传播媒介有着显著的不同。它不需要宏大的叙事框架,也不受严格叙事逻辑的限制。然而,歌曲要求创作者在极短的时间内,通过音乐的形式把思想、情感和美传达给听众。这种形式的艺术作品能够跨越空间,在不同的场景中实现广泛传播,触动人心。
杭州亚运会BGM成功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体育赛事相结合,为赛事增添了文化色彩,同时为观众提供了丰富的情感体验。这些音乐的选择和应用成为亚运会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是“媒体奇观”理论在实际应用中的生动案例。通过这种方式,杭州亚运会不仅展示了体育竞技的精彩,还传递了文化的内涵,增强了公众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