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看到AI带来的机遇,也要看到风险挑战”
更新时间:2025-01-15 08:40 浏览量:2
本报讯(记者 崔斌斌) 课堂上,教师或用AI写作大模型带领学生梳理写作思路;或将数字人穿插到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或用生成式AI大模型助力学生现场创编歌曲或形成绘画作品……1月3日在京举行的第四届北京市基础教育发展论坛暨北京市教育学会2024年学术年会分论坛上,28节展示课呈现了北京宏志中学教师将人工智能赋能课堂教学的生动实践。
这场由北京市教育学会主办的活动以“打造教育新质生产力,人工智能教育赋能学校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多位嘉宾就此进行了探讨。
当下,AI已经融入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教育也不例外。
北京市广渠门中学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总校长蔡雷介绍,该校确立了“让每一个生命都精彩”的育人理念,通过“以智助管、以智助教、以智助学、以智助研、以智助育、以智助评”六大行动路径,全方位推动人工智能在校园智能管理领域的深度应用,促使教学模式创新变革,构建新型智能教研生态体系;革新五育融合育人模式,为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精准支持;搭建多元化教育评价系统,推动学校智慧校园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系统升级。
为了推动创新人才培养,该校搭建了基于人工智能的项目式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项目主题和资源库。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主选择项目,并在平台上组建团队、制订项目计划、开展项目研究和实践。平台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项目过程进行全程跟踪和评估。学生能够及时获得有针对性的指导建议,进而有效提升项目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实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进阶。在阶段性成果梳理中,学生还能借助人工智能完成文献检索与管理、加速数据处理与分析、助力模型构建与预测,在这一过程中得到新的启发和灵感,从而推动创新成果的形成、推广和转化,加速创新能力培养。
作为全国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校负责人,北京宏志中学党总支副书记、校长赵勇介绍,学校多年来一直重视数字技术尤其是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和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校启动了师生数字素养提升工程,加强人工智能课程群建设,为全体学生开设了基础类课程,为学有兴趣的学生开设了拓展类课程,为学有特长的学生开设了提高类课程,形成了分层次、重体验、能选择、有特色的课程特点。学校将AI英语听说系统、AI创意绘画、AI创意音乐、AI伴学、AI自主学习室、AI学生作业驾驶舱、生成式AI大模型、AI智能慧体育、AI心理驿站、AI虚拟数字教师、AI阅读等用于教育教学实践,创设学习情境和载体,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努力提升素养导向的成长型课堂教学质量,逐步实现学校管理模式从治理向“智理”的转变。
“未来我们将在智能体建设、AI大模型提问的科学性训练、‘人工智能+’生态系统建设等方面作出进一步探索,最终把‘人机共教’‘人机共学’‘人机融合’变成新常态。”赵勇表示。
不过,面对AI带来的变化,也有嘉宾表示,必须辩证地看待AI。
“一方面要看到AI带来的机遇,另一方面也要看到AI带来的挑战。”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副秘书长单从凯说,“面对AI时代,中小学应该重新审视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式,重点关注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让教育回归本真。”
蔡雷也认为,要警惕创新人才对AI过度依赖,避免人才批判性思维、创造力的弱化现象发生。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汪琼建议,教育工作者在使用AI技术时,要充分考虑其对学生认知发展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规避风险,从而确保技术的应用能够真正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孙众则提醒,应注意AI可能带来的风险和挑战,如数据隐私保护、算法偏见等问题。因此,教育者和技术开发者需要共同努力,确保这些技术的健康发展和正确使用。
如今,相关部门已经在行动。比如北京市东城区出台了《东城区教育系统智能教育产品应用规范指南(试行)》,从制度建设、落地落实、应用开发、前瞻布局、对外开放等方面规范人工智能产品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多位嘉宾在探讨后认为,教师要用开放的心态拥抱人工智能,要用批判的心态使用人工智能,要站在立德树人的视角使用人工智能,将技术与课堂有机融合,实现提质增效。
人工智能赋能学校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全社会的助力。会上,北京宏志中学联合高校、行业协会、知名企业、科研院所和东城区人工智能教育基地校,共同组成了“人工智能教育协作体”,东城区教科院院长崔楚民为协作体成员单位颁发了证书。
“未来我们将继续携手各方力量,共同探索AI在教育教学中的创新应用,努力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赵勇表示。
《中国教师报》2025年01月15日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