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火神曲《APT.》,流行乐创作的大数据困境 | 争鸣
更新时间:2025-01-17 12:45 浏览量:1
文 | 易隽泳
由新西兰韩裔女歌手朴彩英和美国歌手布鲁诺・马尔斯合作的歌曲《APT.》于2024年10月18日在互联网发行后,不到一周便成为风靡全球的网络“神曲”。歌曲极其洗脑,在Spotify等多个音乐平台的全球日榜上名列前茅,相关话题讨论量达70亿,一时之间在全球范围内掀起极高热度。这首火爆全网的“神曲”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
《APT.》取名源自韩国流行的酒桌游戏(Apartment Game),该游戏规则是三五好友将手交叉叠放,随机报数后依次从下抽出手,谁与随机数字相同谁喝酒。歌词部分由歌手朴彩英创作,十分简单有趣。在歌曲开头,以韩语和韩式英语的方式导入游戏的口令,配合在流行、朋克音乐中经常出现的、在全球都得到广泛认可且听众接受度高的鼓点节奏型——我们熟知的《嘻唰唰》以及《Girlfriend》都运用了此节奏型,该节奏通过配合歌词不断穿插于全曲的开头、中间和结尾,进而起到“洗脑”效果。
关于《APT.》也存在不少争议,其中讨论热度较高的是《APT.》与2005年发行的“神曲”《嘻唰唰》在旋律节奏上的相似度。
《嘻唰唰》当年备受争议,是因为歌曲中的两个乐段与日本原创歌曲《K2G 奔向你》高度相似;而《APT.》引发争议则是其开头节奏与《嘻唰唰》近乎一致,副歌旋律又和多首流行作品雷同。
正如前文所述,《APT.》开头的节奏型是朋克等流行音乐类型中的经典节奏型,它属于通用型而非个人原创,所以出现相似或雷同的节奏型并不稀奇。一位音乐博主曾在视频中提及,“大张伟曾说过《嘻唰唰》并非原创作品,而是他们在发行之前把市面上一些非常火的歌放在一起进行大数据分析,然后将热门作品中使用频率较高的旋律与节奏型套用其中。”
这其中透露出一个关键信息:大数据分析与计算。这就不得不提及在当今流行乐坛颇为盛行的创作手法——植入式创作(Interpolation)。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更常听闻的是“植入式广告”,即将产品或品牌及其代表性的视觉符号甚至服务内容策略性地融入电影、电视剧或电视节目当中,借助场景的再现让观众对产品及品牌留下深刻印象,激发消费者的购物潜意识,从而实现营销目的。而流行音乐领域的植入式创作与植入式广告可谓异曲同工,就是将老歌中极具记忆点的旋律进行改词、重录、再包装,植入到新作品的某一段落中,这样制作出来的作品通常能迅速激活听众的记忆并加深他们的印象。
《APT.》引发的一些争议源于不少听众认为其副歌部分抄袭了《我们能否共舞》(Can we dance)等作品。
实际上,《APT.》就是对一些老歌旋律的植入。诸多老歌在互联网上沉淀已久,通过大数据分析计算,能够知晓观众最爱听的作品有哪些,较为“洗脑”的旋律是哪一段,哪种类型的音乐作品具备更高的商业价值等。除了《我们能否共舞》,《APT.》还与《生命万岁》(Viva La Vida)等老歌的副歌旋律有一定相似处,而《生命万岁》又与《坏爱情》(Bad Romance)有着“亲缘”关系。
根据流行音乐播客“Switched on top”的统计,2010年到2015年,美国“公告牌百强单曲榜”年榜中歌曲植入老歌的平均数量相较于2005年至2010年翻了一倍。也就是说,当今许多流行音乐都在运用植入的创作手法。欧美乐坛更是将这种创作模式运用得炉火纯青,许多创作者甚至把此当作数学公式一般反复套用,致使许多不同创作团队的作品常常出现雷同的旋律。而以这种方式创作的流行歌曲通过邀请高人气、全球粉丝数量众多的歌手进行演唱并配合互联网的宣传,往往具有较高的商业价值。
《APT.》火爆的背后,实则反映了当今流行音乐创作日趋呆板化、公式化的现象。借助大数据计算,植入式创作的作品虽然降低了制作成本,但也造成了原创性的缺失。一味在作品中套用老歌的旋律,不断地炒冷饭,尽管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在商业上颇具价值,但却会逐渐束缚音乐上的创造力。音乐创作绝非复制粘贴,而是要有人类精神的智性显现。
这也给我们带来一个问题,当今人们重拾对古典音乐的兴趣是否来自于对艺术性的推崇与对商业性的抵抗?这或许是艺术创作,尤其是流行音乐创作所面临的永恒话题。
- THE END -
《音乐周报》2025年
Q:想订阅《音乐周报》?
Q:想投稿?
Q:想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