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晓伟丨时代责任与艺术追求——绘画创作教学与美术人才培养
更新时间:2025-01-20 15:49 浏览量:2
随着2022年《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的颁布,艺术学门类下除“艺术学”一级学科外,其他如音乐、美术等一级学科均转为“专业学位”,由此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目录的修订强化了培养高质量艺术实践人才的导向,体现了“立足国家战略”的理念,引导艺术类各学科更好地服务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艺术学科进入了新的变革和建设期。
我国高等院校的美术学科建设怎样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如何进行课程设置?传授经得起质疑的授课内容?这是目前美术学科和绘画创作教学面临的核心问题。作为山东省唯一一所集美术学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全方位、立体式培养于一体的重点院校,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肩负着培养时代需要的创新型艺术人才的神圣使命。基于此,本文以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绘画创作教学为切入点,聚焦问题,从课程建设、教学内容、教学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从实践层面探寻综合大学美术人才的培养路径。
传承与发展
高质量的艺术教育是在承前启后的积累和创造中产生的。20世纪50年代初,山东师范学院(山东师范大学前身)成立了艺体系,是山东省最早设立高等艺术教育学科的院校,也是山东本土培养美术家和美术教师的摇篮,大批在国内享有盛誉的美术家和美术教育家在这里执教,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学院成立之初,留学法国的李超士先生开创色彩课程并指导助教进修,留学比利时的戴秉心先生承担水彩课程教学,留学法国的刘家裕先生担任美术教学法课程,留学日本的王企华先生担任图案课程,课程的设计兼顾了对师范生绘画和教学双重能力的培养。李超士、戴秉心等师承欧洲现代画派,结合东方艺术风格,以中华文化为载体,探索绘画艺术,其作品具有显著的个人特色。在色彩教学中,他们注重写生和现场演示,注重把音乐和诗歌的意境带到作品中去。戴秉心先生曾说:“使用油画颜料在画布上作画,就像敲击钢琴键盘一样,是一种美的创造。”[1]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苏联绘画教学体系引入到我国美术学院并被推广到全国的美术教育之中,从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成长起来的第一代画家,在创作中将两种传统结合起来形成个人风格,毕业留校任教的杨松林先生曾谈及和李超士、戴秉心等先生一起从事教学研究的往事:“两位教师有留欧的经历,当时学习苏联,我作为学生,就把两种传统结合起来,形成一套素描教学的原则,我把他们归纳为完整性、程序性、塑造性、表现性。”[2]随着社会文化发展,注重欧洲传统艺术与中国艺术相结合、强调严格的写生训练、强调写实和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逐步成为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油画的理念和传统。从老一辈教育家李超士、戴秉心等人的奠基树业,到杨文仁、张宏宾等先生的守正创新,他们治学严谨、潜心创作、教书育人,树立了山师美院人的人文风范,为山东美术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引领了山东美术发展的前进方向。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山师美院人接续奋斗,将自身发展置身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大场景中,主动发现教学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研究绘画创作教学的未来,探索培养具有多元视野和全面素质的创新型人才的路径,以实现教学与时代、社会的同步发展,更好地服务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聚焦问题
作为我国高等艺术院校美术专业的实践课,绘画创作课程对于培养高质量艺术实践人才具有重要的支撑和推动作用。在新文科、新艺科建设背景下,绘画创作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正确的审美判断力、高水平的创作与教学能力。对于油画系学生的学习,我们一直提倡开放的视野和执着的探索精神,鼓励学生关切社会议题,挖掘自我内心,研究绘画本体,深度融合中国文化精神,探索油画艺术前沿发展。
但对照课程目标,在绘画创作、教学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一是知识整合和深度学习能力不足,突出表现为在绘画创作的素材收集和提炼过程中,网络信息和照片成为学生搜集创作素材的主要渠道,作品过于照片化、表面化,缺少独特的视角、思想内涵和语言的厚度,缺乏艺术感染力;二是专业技术跟进滞后,绘画语言转换力弱,突出表现为有些学生不能用艺术语言充分表达内心的感受和想法,脑海中精彩的想象和构思难以落地,有些学生创作的人物形象空洞导致画面孤立,绘画语言逻辑不清;三是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体系和创作的连续性,突出表现为画面缺乏观念的维度和个性化的语言,缺少作品之间的呼应;四是在选题和立意上缺乏对自身文化传统的审视,缺少对历史文化和时代境遇独特体验的挖掘,突出表现为对现实生活的表达过于浅显和表面化,没有站在本土文化立场观察西方文明在创作过程中的经验。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以学生为中心,分析掌握学情,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增强课程的挑战度,不断探索教学创新路径。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相长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学习不是教师简单地向学生传递知识,学生被动接受,而是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是别人无法替代的。油画创作课程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实践的过程,也是知识主动建构的过程。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走进学生的世界,将教与学的关系转化为艺术的双方关系,倾听学生的想法,对画布上的问题、观念上的问题、心理上的问题、艺术精神上的种种问题进行探讨。这是一种共同实践、相互启发、有问必答、不求结论的学习模式。学生作为个体而不是群体受到关注,教师的角色也从传统的知识传递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契合者,激发学生对知识体系建设的能动性。教师的课程方案、现场演示等,都是为使课程教学得以正常开展而搭建的一个学习平台。
学生代表着未来,在对新事物的敏感性、对东西方关系的自信以及思维的自由度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教师在与学生沟通时,要不断对照自己与学生的差异,这也是一个不断学习、完善自我的过程。师生之间要形成平等与尊重的关系,增进相互间的信任,让彼此之间建立起更多的责任感和思考力。因此,在这样一种状态下,教师需要不断挑战自己的知识结构,有效地组织教学资源,对基础与核心、理论与创作、学术与研发等课题,从一个个新的角度进行探讨,不断深化课程设计,加强研究生与本科生、专业教学与学术研究的多层次联动,建立起以研创为动力、以学生为主体的学术共同体。
感知与技艺
艺术创作中有意义的一环是不断挑战自我的知识储备,挑战已有的经验和模式,善于把观念和情感变成艺术语言。创作教学中我们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求学生明确学习美术史的目的是构建时刻提醒自己艺术发展的经纬图,了解不同历史阶段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性特征,理解艺术观念的转变引起的材料和技法变化等等,进而理解当前油画发展的现状和个体的立场。在这样的知识背景下,要求学生通过深入生活、深度观察,挑战已有的知识经验,建立思想深度上的问题意识,在变幻无穷的社会现场挖掘素材、提炼主题、进行创作。
优秀的艺术创作需要建构自己的艺术语言,需要将思想、观念、情感转化为具有感染力的艺术作品,这个阶段的挑战性更强,无论是观念性创作还是叙事性创作都需要语言的力量。创作初期草图和方案的积累很重要,草图的积累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开拓,画面构成的经验越来越丰富,人物画创作中不同人物的空间关系也会逐渐明晰;在草图积累的基础之上,会触发创作的连贯性,从而形成某一主题的系列性创作;创作中如何借鉴图片也值得推敲,完全依靠照片进行创作,作品会失去生动性和生命力,有经验的艺术家会针对创作的内容进行有目的的写生练习,体会人物周遭所蕴含的生动意味,借用照片调整大的结构关系,创作、写生、照片三者相互弥合,使作品更具有艺术感染力。
关于学生绘画语言转换能力较弱的问题,也使我们重新审视写生课与创作课的关系,尝试写生与创作融合,如:人物写生课会设置室内与室外场景,让人物处在特定环境中,要求学生写生中学会思考物我之间的现场关系,通过观察体会人物周围蕴含的生动意味,在画面上呈现书写性与形色的融合。这种按照创作要求进行写生的方法,打破了之前只注重个体人物塑造的模式,使写生课目的更加明确。学生有了这种场景的写生训练,可以从实践中体验到精妙的语言,自然会思考把写生中的“鲜活”转化到创作中,思考在合理的结构中塑造形象的鲜活和深度。这种带有创作性目的写生会逐渐提高学生绘画语言整合与转换的能力。
绘画是一种能够跨越文化差异传递情感、观念和思想的语言,我们鼓励学生在观念和信仰之间,以开放的视野去探索绘画的力量,让绘画创作更具有当下的意义。
创作与教学转换
回望历史,中国高校的大部分美术教师始终处于创作实践和教学的第一线,他们既是创作前沿的艺术家,又是教育工作者。随着艺术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和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日益受到广泛关注。重视教师艺术创作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也成为美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取向。
作为一线的美术创作者,要时刻关注了解前沿的艺术动态、学术展览、研讨会、新材料的实验、新方法的应用等,以第一手资料呈现,让学生及时接收新信息,通过讨论,让学生了解现象背后的关联、规律和趋势,不断增强学生对世界的认知,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在数字化、信息化、全球化、多元化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一代,对传统观念有一定的质疑和挑战,善于利用网络资源获取知识,更倾向于特长和兴趣的发展。为此,我们针对学生的兴趣与探索方向,不断优化了工作室教学,建立起师生共同创作的空间和良好的课题环境,以创作研究方向组成教师教学团队,与学生共同实践和探索,学生可以参与教师创作项目,在真实任务驱动下,通过归纳、整合、转换主动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工作室教学可以对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能更深入了解,发现他们的潜质。很多学生对AI和动画的操作技术娴熟,基于他们对新科技的浓厚兴趣,我们在创作课中增加了策划和展示环节,学生在完成作品后不仅要策划线下展览和宣传,同时要利用动画和电脑绘画技术,制作出从构图到完成整个创作的动态图,并进行线上展示,使作品直观生动,拓展了新的审美和展示手法。
教学与创作的良性互济使教师与学生的兴趣越来越聚焦,面对问题,群策群力,攻克了许多创作难题。工作室教学紧跟时代步伐,真正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通过艺术创作,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具备一种对各种文化现象的渗透、容纳、消化能力。
个体经验与优秀文化传统
我们重视对学生个体经验的挖掘,要求学生的作品能与当下的社会和时代发生一种关联性,而不是浮光掠影式的表象写照,希望他们站在美术史的发展脉络和整体格局里对自己进行审视和定位,了解自己的艺术在当下所处的位置以及体现出的价值,建立起具体的文化价值取向,而不是自娱自乐、在一种无意识中自我成长。
在创作构思阶段,我们尝试从学生的经验入手,选取经典的艺术创作展开分析和讨论,并通过比较,进一步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是如何被不同人、不同的方式转化和表现出来的,以此来拓展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的灵感,增强学生的审美的判断力。如:通过对绘画作品《千里江山图》改编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进行分析讨论,要求学生思考为什么这部剧会受到广泛关注,并能从心灵深处唤醒人们的文化记忆?静态的绘画形象如何转化为舞蹈的动态叙事?触动了哪些传统思想?对比《丝路花雨》等其他舞蹈剧,在创作方法和思路上有什么不同?学生根据问题寻找线索,逐步理清舞蹈诗剧中“山水精神”的概念,理清所涵盖的儒、释、道哲学思想的精髓和内核;通过对《只此青绿》这一舞蹈剧剧名的诠释,理解它对《千里江山图》的改造和超越;通过对《丝路花雨》《洛神水赋》等舞蹈剧创作思路的比较,提炼出“拟画”与“超画”不同的创作方法和思路,展现出“只此青绿”的超越性精神图景;[3]进一步深入比较可以寻找到不同艺术形态在意象中所具有的共通品质,以及在具体形态中的转化元素,实现了中国古代经典绘画向当代舞蹈创作的转化。通过解读分析,使学生逐步认识到“只此青绿”成功的背后是古典美学的当代转换,是传统文化资源的创新发展。这是对学生创作方向的一个引导,也是对传统文化资源创新型发展理念的进一步理解,在创作素材挖掘与方案实施等方面会有更深一步的认识。
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教育理念构成了城市文化基因和校园文脉,山东师范大学千佛山校区是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历史深处走出的美术学院孕育出一个健康活力的新艺术生态圈。花开花落间,传递着方法、观念、审美与情怀。从山师校园延伸出的文化东路是历史文化记忆,国、油、版、雕、音乐舞蹈、戏剧文学都有其根脉,形成了完整的文艺传统。今天,学子们对历史深度的追问、对现实的思考与关怀、对人间诗意与生命的憧憬都凝聚在作品中,建构了一个与思想、心灵相关的世界。
注:
[1]朱铭:《回忆戴秉心教授》,《齐鲁艺苑》1984年第3期。
[2]孟宪平:《文东文脉与山东油画》《中华网山东频道》2022年9月2日。
[3]张晓凌:《“只此青绿”:古典山水 精神的返场与再生——舞蹈诗剧 观剧所思》,《艺术评论》 2022年第5期。
(文/徐晓伟)
作品欣赏
《假日系列一》油画 90cmx130cm 2012年
《假日系列二》油画 90cmx110cm 2012年
《皖南系列——盛开的油菜花》油画 130cmX180cm 2014年
《月牙丝路梦》油画 120cmx150cm
《皖南四月系列三》油画 60cmx80cm 2014年
《假日系列五》油画 90cmx110cm 2013年
《假日系列四》油画 90cmx110cm 2013年
艺术家简介
徐晓伟,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油画系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省美协理事;1996年本科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获学士学位;2009年研究生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获文学硕士学位;2010年至2012年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16届助教班。
作品重要收藏
2017年 油画《月牙丝路梦》在中国美协主办的第七届北京国际双年中被中国外交部收藏
2013年 油画《假日》在第十届艺术节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中被山东省美术馆收藏
2012年 油画《假日系列六》中央美院研究生作品展中被中国金融股份有限公司收藏
2012年 油画《静静的海边之七》在第四届全国青年美展中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创作活动与展览
2018年 被选入参加中国文联、中国美协主办的全国三十位美术工作者“扎根人民、扎根基层”主题实践活动及作品展。炎黄艺术馆展出
2017年 油画《月牙丝路梦》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丝路与世界文明”第七届北京国际双年展;中国美术馆展出
2017年 油画《月牙泉系列二》受邀参加国家艺术基金项目“一带一路十省名家写生作品展”全国巡展
2015年 油画《蓝色家园系列二》入选中国美协主办“记忆与梦想”第六届北京国际双年展;中国美术馆展出
2015年 油画《春山如笑》》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第二届朝圣敦煌全国美术作品展》
2015年 油画《月牙泉》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第九届中国西部大地情》
2014年 油画《四月石堡村系列二》入选中国油画学会主办《可见之诗—中国油画风景作品展》
2013年 油画《假日》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山东省人民政府主办的中国第十届艺术节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山东省博物馆、中国美术馆展出
2013年 油画《寂寞中的美丽——月牙泉》入选中国美协主办《首届朝圣敦煌全国美术作品展》
2013年 油画《蓝色家园系列一》参加《第二届中国女美术家作品展》中国妇幼儿童博物馆展出
2012年 油画《假日系列之二》入选中国油画学会主办《最绘画——中国青年油画展》中国美术馆展出、全国巡展
2011年 油画《假日》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第四届全国青年美展》中国美术馆展出并选出参加全国巡展
2011年 油画《日照浴场》入选中国油画学会主办《艺术家眼中的当代中国—中国油画艺术展》深圳关山月美术馆展出、全国巡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