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年味,有文化,有消费:为什么说青岛上街里“逛街里节”是城市样本
更新时间:2025-01-21 19:50 浏览量:2
“百节年为首”,对年味的追求,对中国人来说已经融入血脉、植入灵魂。
春节所承载的文化遗产,既有中华文明的整体性,又有不同地区、不同城市的独特烙印。在此基础上,各地特色的春节文化还具备着自我延展的特性,文学、音乐等形式孕育其中,并借春节窗口不断迸发。
从时代的变迁出发,人们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推陈出新,历史性和传承性、时代性和创新性交织在新时代的每个人心头。
对于城市而言,节庆尤其是春节档口之下的年味散发、文化展拓,是文旅融合的重要抓手,也是商业动能的高适配性“密码”。
如何抓住春节档口这一文旅发展机遇?以青岛上街里第三届“逛街里节”进行译码。
年味:特色化定位,差异化发展
每个人心中都有对年味的独特理解。在文旅层面,个性与共性并存,以特色化定位,差异化发展,才能最大限度打造被更多消费者接受、享受的年味。
毫无疑问,在地文化是年味特色化定位最大的优势,同时也是差异化发展的最佳“武器”。城市深挖在地文化,并以新形式定制化呈现,才能提供仅限“此时此地”的独家文旅体验。
第三届新春“逛街里节”行将启幕,届时从青岛最悠久的百年中山路主街,到世界独有的建筑形态——里院,舞龙游鱼、烟花主题灯笼长廊、春联、花灯、剪纸等新春元素,将遍布于修旧如旧、“原汁原味”的历史建筑的里里外外;取材于在地文化背景,源自崂山传说的“耐冬、百合、海棠、樱花、梅花”花神IP主题巡游;油纸伞、绒花、篆香等“守”艺人呈现的非遗演出……“青岛味儿大年”韵味交织在上街里的大街小巷、一砖一瓦,让消费者深刻沉浸于这份独一无二、绝无仅有的新春“5小时演逛游商”生态圈中。
与此同时,在深挖在地文化的基础上,以发散性思维引入多元要素,拓展更多人群画像,延伸差异化发展位面,方可满足更多的年味需求。
“大红灯笼”“红包”“红衣”等传统春节要素是“年味儿”的重要载体,而百年历史场景里的创“新”式演艺,也是年轻一代眼中的别样“新年味儿”。
《Z世代嘉年华》专场演出、全街区“爵士、R&B、民谣、Rap”演唱会和街头艺人演出,NBA《全情投入》巡回展,Jellycat互动演艺,“海鸥、啤酒、摩登、魔法”等时尚主题舞蹈快闪……即将到来的上街里第三届“逛街里节”中,聚焦年轻人“新”需求的多样化演艺产品及服务,在青岛百年老城区各个空间轮番呈现,形成消费主力军的转化磁场。
“年味儿”的打造是目的也是手段。特色化、差异化、情绪价值,满足节庆下的消费者多元需求,集中发挥城市独蕴的魅力和优势,是春节档文旅“目的地”效应达成的底层逻辑。
文化:深耕在地,文学和音乐切口下的文化繁荣
春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文化产业的爆发期。
节庆下的城市文旅发展和公共空间氛围营造,都应充分利用春节文化内涵,并对其进行创新性表达和创造性转化。
在深耕在地的基础上,让城市文化和春节文化破壁整合,体现更多的时代特征,赋予新春节庆旅游新的文化灵魂。
以青岛上街里为例——
青岛的在地文化,绕不开的是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明珠地位。
老舍的《骆驼祥子》《五月的青岛》、闻一多的《青岛印象》、王统照的《青岛素描》、萧红萧军的《生死场》《八月的乡村》均写于青岛;沈从文《边城》里的翠翠是从崂山乡村女子获得灵感;梁实秋旅寓青岛四载,留下五六十篇文章,言之青岛为他人生宝贵的“午后假日”,“人情尤为淳厚,我们立刻就认定这地方在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都够标准宜于定居”;还有因挚爱青岛,留下家喻户晓的“青山绿树,碧海蓝天,中国第一”之叹的康有为……本土、客居、旅寓的文学色彩,是文化青岛、文艺青岛的浪漫底色。
新文化的研究与传承同样重要。今年以来,青岛市南历史城区“上街里”强化文史征编工作,持续开展建筑文化、红色文化、商贸文化等专题研究。出版发行了73万字的《市南区历史建筑通览》;编写了12期《阅城拾光》研究专刊;进一步充实了资料库内容。同时聚焦“五个百年”研究专题,形成了10万字的研究成果,并在187处导视标识中进行了提炼展示。此外还征集了老居民等口述史资料,形成了“家在街里”系列图文影像资料库,为留住街里记忆做出了积极贡献。
名人故居是历史城区重要的人文财富。“上街里”是青岛建置以来历史最悠久的老城区,有着浓厚的客居文学背景,也坐拥诸多文学名人故居。正因于此,上街里对名人故居的活化更新是常态化进行的,在文学上的研究实践和发展融合,已然做了大量尝试。
今年,上街里完成了福山支路12号、鱼山路36号等4处名人故居院落游径建设;提速了张玺、梁实秋等5处名人故居的保护利用工作;已开放的王统照、赵太侔、华岗等名人故居开展了90余场公益讲解活动,接待游客10余万人次;并策划了28场公益课程等文旅项目。
文学IP与文旅主体是相辅相成的关系。通过对文学IP的开发和传播,在实现对在地文化的传承和发扬的同时,对文旅主体的经济效益影响日趋加码。上街里第三届新春“逛街里节”期间,政校企三方联合打造的《波光与鸥歌》文学IP正式上线,是在地文化显像的又一成果。
《波光与鸥歌》是上街里联合青岛恒星科技学院人文学院的大学生,以原创的现代诗、散文等多种文学形式,展开新时代下,新青年对于青岛的新洞察、新表达,并结合线上媒体、数字化流量杠杆,将文学作品制成“海洋”为“视觉锤”“听觉锤”的主题短视频专栏。经发布后,形成了显著的好评和转载效果,引发不少市民共同参与到创作中去,形成了一股文学风潮,不但广泛地浸润城市老中青三代人的文化触角,也让青岛的文学色彩成功以IP形式落地生根。
文化传承与创新是递进的,在传承中创新,才能让文化活水永葆青春。上街里《波光与鸥歌》充满自由感、年轻化的当代文学研究与实践,形成了诸多饱含文学热爱和城市感情的优美篇章,融合了新时代、新青年当代视角的新文学,让青岛的文化光辉再现,是对过往的传承,也是创新的发展,其时代内涵、文化价值共同滋养着城市气质和品牌内核。
“文化+旅游、内容+场景、文学+演艺、节庆+转化”,在地文化应用是多维的、整合的。上街里第三届新春“逛街里节”推出的原创年度大戏《古今相“撞”》,以国立青岛大学横空出世的真实历史为背景,让老舍、萧红、闻一多、梁秋实、沈从文等曾客居于此的文坛巨匠“重现”于世,和当代人进行跨越时空的新年对话。将舞台嫁接进百年历史原发地黄岛路,以沉浸式演艺的形式,把观众和文旅消费者“带回”风云激荡的民国时期,制造新奇、共鸣、充满感染力的体验,让人们的停留时间延长,让青岛人文华彩在百年街里、在春节人气中蔓延、绽放,也为周边业态繁荣创造更多可能性。
音乐,是全球通用的共同语言,也是演艺感染力的重要载体。这届上街里“逛街里节”,从中山路、劈柴院、海誓山盟广场、太兴里、黄岛路、里院,从主舞台到波螺油子,音乐环绕在老城的每个角落,从小年到正月十五不间断地响起,将青岛味儿的新年氛围感“拉满”。《想》演唱会专场、《老青岛的新生活方式》戏剧专场、《Z世代嘉年华》专场、群舞《摩登青岛》…新春“逛街里节”的演艺形态多样,但高质量的音乐是不同演艺形态都统一具备的——上街里自主孵化的原创音乐,是演艺传递在地文化内涵、引发情绪共鸣和营造春节氛围的重要手段。
节庆演艺中,满足多元音乐需求,亦是满足个性化市场需求的重要切角。逛街里节,让上街里在地原创音乐厂牌孵化能力得到彰显。国际、国内一线水准的交响乐团、乐队、歌舞剧演员、原创歌手、街头艺人多类型表演团体,演绎着戏曲、民谣、爵士、摇滚、说唱、R&B等风格多样的音乐类型,形成了厂牌无界生产力和发展基础。无论是传统还是潮流原创音乐的市场需求供应,都能紧紧深耕在地特色,将青岛人的青岛热爱植入表达,为“因演而游”的文娱产业与商业经济深度融合,提供了城市样本。
综上,“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必须持续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文学也好,音乐也罢,之于城市的文旅融合,这些合力终究是要为商业注入动能。
商业:试点转化之下的动能激发
春节假期蕴含的巨大消费潜力,对城市商业态势布局和经营是一场“限时考试”,究竟如何抓住这一机遇?
情绪消费时代,任何商业运营都离不开内容。而内容背后蕴含的高质量的文化内涵,是商业转化和长远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具体到文旅产业层面,节庆背景下,城市需要在商业试点中,通过提供演艺等优质文旅产品及服务,刺激消费者共鸣,满足精神诉求和情感欲望,进一步释放市场潜力,打造节庆主题和城市特色融合的新消费场景,创造新增长点,打造融合文化、旅游、商业三维协同效应的生态系统。
由此,“青岛味儿的大年”,成为第三届上街里“逛街里节”交出的答卷。源于崂山传说的“耐冬(青岛市花)、梅花、樱花、百合、海棠”花神巡游;基于青岛特色城市符号而创作的“山花花、瓦片片、塔楼楼”吉祥物舞龙;以青岛历史为背景创作的年度大戏《福禄寿的年终KPI》《“年货”大乱斗》《古今“想”撞》;植入青岛风土人情、人文色彩的《老青岛的生活方式》和“青岛喜剧”戏剧专场……逛街里节以在地文化为核心,创作了一台青岛特色“春晚”,并以真实的历史发生地为“舞台”,让观众在百年老城区的建筑场景中,“沉浸式”享受着、认同着、消费着。
内容为商业注入了血液。“逛街里节”特别设置雪落、微醺等多类型主题特色街区,在充分活化老城人气的同时,也满足了多元人群不同维度的消费体验;劈柴院铜锅涮肉、绛雪青岚、三江里民宿等多元业态覆盖“吃喝玩乐游购娱”完整链条;爱尔市集、好彩头市集等多层次业态组合为游客供应春节逛吃、娱乐结合的网红打卡地;溯源青岛过往生活方式、用新世代创意手法进行升级的街头互动演出,灵活游动、深入上街里各个商业主体,以互动+演艺的形式进一步升级消费者体验。
可以看见的是,三年攻坚后的青岛历史老城区商业价值飞升,以演艺为主的“在地文化+旅游产业”融合的商业试点已然形成,并将在即将到来的春节档口迎来一波经济动能的新增长。
随着“中国春节”成功申遗,这一节庆下的城市商业动能,更需要从多维度、多层面认识“年”的丰富内涵。年味也好,文化也好,商业也好,找准在地化、特色化、差异化,才能促进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文旅深度融合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