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Z世代”染发展示自我色彩
更新时间:2025-02-03 10:55 浏览量:3
作者:黎康
“00后”中国女孩侯雅萌去年1月将头发染成绿色,右图为绿色染发剂掉色后露出的渐变发色。(受访者提供)
在试过蓝色、栗棕色、脏橘色后,“00后”中国女孩侯雅萌第四次染发,染出了一头亮丽的绿色长发。
侯雅萌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形容,那是一种介于蓝绿之间的颜色,就跟虚拟歌手“初音未来”的发色一样;选择这个颜色,是因为觉得自己“非常普通”,想通过染发让自己变得不普通。
在中国,像侯雅萌这样染发的“Z世代”正变得越来越多。在这群出生于1995年到2009年的年轻人眼中,染发不再代表叛逆和不务正业,而是一种展示自我色彩的方式。
发色选择更丰富大胆
三名受访的Z世代都至少染过四次头发。在他们的同学和朋友圈中,有三分之一到一半的同龄人已经染过头发,还有三分之一正在考虑染发。
相比传统染发的红棕色系,Z世代的发色选择更丰富、也更大胆。从亮眼的蓝色、绿色、粉色、紫色,到紧跟潮流的奶奶灰、海王红、奶茶金,不论多亮丽的颜色,都有年轻人亲身上头试色。
在众多色彩中,需要经过多次漂染的白金色,是初阶染发者进阶达人的必修课。在中国社交媒体小红书上,与“白金发色”相关的笔记有超过200万条,浏览量达到3.4亿。
武汉大学生林佳雨(化名)便是在19岁生日前,将头发漂成了白金色。
林佳雨还记得,当时白天要上课,所以只能晚上到理发店报到。连着漂了两个晚上,才终于告别之前的红发,收获一头在人群中一眼出挑的白金色长发。
不过,两个月后,林佳雨又将好不容易漂出的白金色染成了紫色。像之前多次染发一样,她这次染发也是临时起意。“就是逛街逛到一半,突然想到要不染个颜色,然后就已经坐在理发店里了。”
武汉大学生林佳雨(化名)在19岁生日前,将头发染成紫色。(受访者提供)
对林佳雨而言,染什么颜色的头发,与决定在哪里吃饭、穿什么衣服并无太大差别。“想做什么就去做,想试什么颜色就去试。”
高考后加入染发大军踏入职场前最后的疯狂
染发的不只有女生,20岁大男孩张泽瑞(化名)在高考后加入染发大军,但他脑子里第一次蹦出染发的想法,还要追溯到小学三年级。
当时不满10岁的张泽瑞,梦到自己染了一头蓝色的头发,“简直太酷了”。第二天一早,他就跟父母提染发,不出所料被父母拒绝。
不过,染发的念头却在他心里种下。高考后再提染发时,张泽瑞清楚这不仅是自己一直想做的事情,也是踏入职场前最后的疯狂。“我告诉父母,大学正是染发的时候,我要一学期换一个发色。现在不染,难道要等工作了之后染吗?”
张泽瑞的父母虽然一向来都认为“不是黑色头发很奇怪”,但最终拗不过儿子,甚至成为他的染发“金主”——在固定生活费之外,还特别拨出一笔“染发资金”,迄今已启用四次。
在中国大学校园里,校方和师生对染发的态度也在悄然改变。自从2019年西安一所大学因不提倡学生染发在网上遭集体吐槽后,过去几年,已很少有高校对学生发色作出硬性规定。
林佳雨染发后,身边同学和辅导员给她的主要是正面反馈,“即便有个别不太正面的反馈,也没有逼着你染回来”。
就读英语专业的张泽瑞也认为,学院的老师对染发都很开放,不仅不批评染发,有的老师还会夸奖发色好看。
不过,也有人因特殊发色付出代价。身为班委的侯雅萌就曾因发色过浅,被老师提醒不适合参加院里活动。
尽管如此,侯雅萌并不后悔染发。但今年即将大学毕业的她,也做好染回深色头发的准备,“顶着比较夸张的颜色去面试,对方肯定会对我的印象打折”。
但侯雅萌也说,暂时的妥协并不意味着放弃染发。“等我自己有能力的时候,我就会做出真正想要的选择,不论是怎样的发色。”
心理专家:染发群体扩大显示社会包容度提高
广州一苇渡心心理咨询中心首席专家韦志中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分析,中国人过去将头发视作“骨子里的根”,甚至是灵魂和生命的象征,现在不仅接受短发、光头,也能接受更鲜艳的发色,这体现出中国文化突破传统和跨文化的能力。
韦志中也认为,年轻人通过染发彰显个性,也满足了个体自我心理建设和情绪表达的需要。中国染发人群越来越庞大,显示中国社会的包容度在提高,是一件好事。
就在两年前,拿着名校录取通知书向爷爷报喜的“95后”女孩郑灵华,因为染了粉色头发而遭受网络暴力,被辱骂“陪酒女、不正经”。不堪网暴的她染回黑发,但仍因重度抑郁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在那之后,许多年轻人站出来声援郑灵华,用染一头粉色头发作为反击。
韦志中说,一个社会在突破观念壁垒时,难免会产生冲突和对抗,突围的过程也会伴随着牺牲,“但如果整体来看突破壁垒的人在增加,那么社会还是在朝着更开放的方向前进”。
采访结束前,被问到还有什么要补充时,林佳雨主动提起郑灵华。她说,如果这件事情发生在今天,或许就不是这样的结果。“如果她是我的朋友,我会告诉她,不要太在意别人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