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狂欢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演唱会

新学期第一课,她只教会学生一句歌曲,却深受学生和家长欢迎

更新时间:2024-09-11 06:58  浏览量:8

极目新闻记者 周萍英

通讯员 张玮 黄小艳

实习生 张乐昕

9月5日上午,湖北保康县特殊教育学校培智五年级,33岁的何立玲迎来了她新学期的第一节课,这也是她产后不到两个月复出的第一课。10年来,作为志愿者的她,不拿学校工资,奉献给这些天生缺陷的孩子们无私的爱。

一堂课教会学生一句歌

11时5分,上课铃声响起,何立玲满面笑容地走进培智五年级教室。这个学期,每周四是她在保康县特殊教育学校的固定教学日。她负责该班“唱游与律动”学科的教学。该学科通过音乐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听觉、认知、语言、动作、沟通交往的能力。“就像正常孩子学语数外课程一样,这门课也是特教中的主课。”该校校长张加荣解释。

熟练地插入U盘,调好视频,新学期第一节课何立玲选择歌曲《小美满》作为教学内容。按下播放键,歌词伴着旋律一同流出,坐在第一排14岁的峰峰(化名)最先有了反应,他轻晃脑袋,模仿视频中的画面伸出双手,手指时而张开时而闭合,在身侧与胸前来回比画,口中则断断续续地哼唱着。

然而由于学生间的个体差异较大,并非每个人都能像峰峰一样感知并主动模仿,更多的孩子需要在何立玲的帮助下迈出学习的第一步。目前她所教学的培智五年级学生,坐在教室里上课的只有12人。有的患自闭症,有的是唐氏综合征,有些存在智力障碍。

何立玲在课堂上

11岁的浩浩(化名)是一名轻度自闭症患儿,喜爱画画,识字量大,但几乎不与人交流。课堂上,他是为数不多迟迟未能进入学习状态的学生之一。何立玲熟知班级每一位学生的基本状况,她慢慢走到浩浩身边,弯下腰将窝在椅子里的男孩扶起,“伸出左手和老师击个掌好吗?”一句话重复了两三遍,男孩终于缓缓伸出左手与老师相碰。

课堂上何立玲需要密切观察每一位学生,及时纠正他们的动作与发音,40分钟里,她不停游走于学生之间,在下课铃声响起之前,培智五年级的学生共同唱出了《小美满》的第一句歌。

何立玲说,作为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耐心、细心与爱心缺一不可。早在教学之初,因缺乏经验,她曾将第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教会学生们整首《静夜思》。然而,就是这样一首普通孩子的启蒙诗,第一个字教了一节课都没能全部教会。

和学生击掌交流

她还记得2014年,学校刚刚成立,她教第一节课时的情景。首次以教师身份正式教学,何立玲对此十分重视,提前抽出一整天的时间准备课件。然而,课堂上当面对12个孩子却只有两三个安坐听讲的局面,何立玲慌了神,有的学生下位闹着要出去,有的出于好奇要去触摸教学用的一体机,尽管有2个老师协助课堂管理,她还是忙得焦头烂额。那次课后,何立玲的自信心备受打击。

但多年来追梦的热情怎会被一次挫折浇熄?何立玲主动找到学校其他老师沟通交流,校长张加荣的一番话,为她指明新的方向。“这些孩子虽然从年龄上看已经不小了,但或多或少在语言、理解、认知、行为等方面有些缺陷。在教学中,可以试着从生活入手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第二次教学,何立玲拿出“公鸡”“鸡蛋”等生动的图片,瞬间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甚至有学生指着图片,口中模仿着公鸡的叫声。何立玲抓住时机,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发音训练,教学进度的推进与第一节课相比顺利了许多。自那以后,她找到了打开学生语言功能的钥匙,经验与方法日益丰富。

特殊教育是慢的教育,特殊教育学校老师的教学成果也并非以量取胜。在何立玲10年教学生涯中,一节课教会学生一句诗、一个手势或是一句歌往往是常态,“我不指望孩子们能学多少,哪怕学会一个音节,以后能正常交流就很满足了。孩子们每一次微小的进步,对我而言都是极大的鼓励。”何立玲说。

一个决定影响一辈子

在保康县城关镇繁华的主街边上,有一家“南方家具城掌上明珠家具商场”,在当地小有名气。这是何立玲父亲白手起家创下的基业。何立玲的父亲是天门人,17岁那年独自一人来到保康打拼,从挑着扁担进山入乡做家具,到如今在城里拥有自己的家具商场,其间的不易与艰辛,何立玲自小便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年的风雪天,她看着父亲挑起沉重的扁担,独自一人进山打家具,衣衫单薄,脚踩草鞋。父亲的背影在她心底烙下深痕,这让她从小便有一颗对弱势群体的悲悯之心和想要帮助他人的善良。

2010年,何立玲进入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就读特殊教育专业,当时的她不会知晓,填报志愿时偶然做的决定会影响她一辈子。

学习期间,何立玲对特殊教育、特教学生群体有了些了解,在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慢慢体会到特教学生及其家庭的不易,毕业后成为一名特教老师,任教于特殊教育学校的想法,在她的心间生根发芽。

何立玲在上课

2013年,何立玲从学校顺利毕业,得知家乡保康即将成立特殊教育学校,她欣喜若狂。然而,现实却让她的梦想不得不按下暂停键。“玲玲,我年纪大了,干不动了,这家具城由你接着干,怎么样?”望着父亲日益苍老的面庞,何立玲陷入两难抉择。

在何立玲的记忆中,飘雪的冬日,父亲的场景始终鲜明。拒绝父亲,任其一生的心血付诸东流,无论如何她做不到,然而多年来的梦想同样不易割舍,难道就没有两全其美的办法吗?

在父亲的支持与鼓励下,何立玲找到当时保康县特殊教育学校的校长叶发源,提出想发挥专长,做一名志愿者、免费教孩子们的想法。叶校长在请示相关部门后,考虑到学校成立亟需专业人才的现实,破格同意了她的请求。2014年9月,何立玲正式加入保康特校,获得了每周一次的珍贵执教机会。10年来,何立玲珍惜每一次教学,从来不因生活、工作上的事由影响到她在特校的教学进度。2016年春,怀有身孕的何立玲挺着孕肚,坚持教学至临近生产。

回顾这些年,何立玲笑言,“做志愿者教师,源于热爱,始于责任,久于充实,终于品性。”

一份责任延续一生情

在特殊教育学校,教师通过教学帮助学生提高认知、理解及语言沟通等方面的能力。然而站在教学的终点,如何帮助孩子们在走出校园后融入正常的社会生活,则是特校与千千万万个特殊学生家庭当下或未来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杨阳(化名)是一位聋哑人,十多年前恰逢何父工厂招工,便前来应聘,一起来应聘的,还另有一位身体健全的人,杨阳因此对求职并未抱有期望。善良的何父经历过创业的艰苦,理解残障人士的不易,怀着恻隐之心,何父最终录用杨阳作为工厂家具安装工。到如今,杨阳在家具厂已经工作了18年。

用心教每一个孩子

父亲的善举影响着女儿,何立玲也将学生招进了自己的企业。18岁的邹强(化名)虽有智力障碍,但四肢健全,爱劳动,是班上的小班长。临近毕业,邹强的父母正为孩子的前途担忧,何立玲却跟他们商量,让邹强来自家工厂试一试。这一试,就留了下来,如今在家具厂每月能挣3000多元。

在课堂内教学,在生活中帮扶。正如《小美满》歌曲中所唱,何立玲说,她没什么大愿望,将这份爱与温暖延续,守护更多“折翼天使”是她未来要一直坚持做下去的事。

目前,位于鄂西北的全山区县保康,有180多名适龄残疾儿童,分布在11个乡镇的170多个村。为让每一个特殊孩子都能“有学上”“上好学”,保康县特殊教育学校成立了送教专班,深入保北和保南片区,为孩子们送去知识的火种和希望的阳光。七年来,累计行程超过6万公里,为全县80多名适龄残疾学生送教上门。

何立玲也从送教上门中汲取坚持下去的力量。看着一些孩子因身体原因不能走进课堂,她久久无法平静。“和他们比起来,我们正常人的困难都不是困难,能帮助孩子们哪怕一点都心安。”10年来,她把特教当成自己的事业,也乐于把自己当成特教学校的一员,积极融入这个友爱的集体。为了方便外地招聘老师的生活,何立玲从自己的家具城里精心挑选餐桌椅、床头柜等家具慷慨送出。学校的集体活动,她不仅出谋划策,甚至还叫来家具厂的工人帮忙干活。

保康县特殊教育学校

张加荣校长说,这些年学校曾对外招聘过老师,以何立玲的专业能力和教育背景,完全可以通过考试成为一名正式老师,但何老师家族生意还需要她去照顾。“能把一件事坚持做10年,并且做好的人不多,何立玲是一位。”,她说,何立玲在保康县特殊教育学校纯公益教学的这些年,真正做到了对每一位学生负责,对每一次教学认真,是一位值得被学生们喜爱,被同事们尊敬的好老师,特殊教育需要更多像何立玲一样善良优秀的老师,去为更多的特殊孩子带去温暖与希望。

标签: 歌曲 教会 何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