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狂欢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演唱会

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多措并举 推动音乐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更新时间:2025-02-08 05:20  浏览量:2

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秉承“为学为师、求实求新”的校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育人为主、以科研为要、以交流为辅、以队伍为助,多措并举助力音乐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

育人为主

人才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是推动产业创新的“源头活水”。音乐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优秀音乐人才,为音乐文化产业注入持久的活力和创造力,为音乐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作出应有贡献。学院科学创新教学方式,在教授音乐知识理论的同时,大力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深入理解与感悟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素养,助力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强化文化自信。

学院以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为契机,全面分析本科育人的社会评价、人才培养效果,认真梳理本科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科学制定整改措施,推动工作落地落实。进一步发挥学院专业优势,不断强化立足首都、辐射全国的办学定位。学院代表赴北京市第二十七中学开展交流活动,深入了解北京基础教育乐团建设基本现状,加强与北京基础教育系统的交流互动,为学院精准服务首都基础教育发展积累经验。

学院多举措引导学生投身实践,认真研习专业本领,不断突破自我取得更好成绩。举办以“希望和传承”为核心理念的“与音乐同游”音乐会,学生运用独奏、重奏等多种表现形式,展示《酒狂》《云想花想》等经典作品、改编作品和原创音乐作品,充分表达对经典的深刻理解,也展现了对名作的改编创意。教师带领学生走进北京鲁迅博物馆,引导学生学习鲁迅先生“一身正气无媚骨”的精神品质,鼓励学生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文艺工作者。开展珍珠泉中心小学支教活动,组建涵盖音乐学、音乐表演、舞蹈学等多个专业的授课“小导师”队伍,鼓励学生用内心深处对艺术与爱的坚守,真心实意向孩子们传授音乐知识、提供音乐文化服务,让幼小心灵接受艺术教育的滋养和洗礼。

学院通过贯彻落实“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就”教学理念,不断提升音乐教学质效。选派优秀师生参加2023年高等学校理论作曲学术研讨会,推动理论作曲课程与教学改革,促进音乐教学与一线教学实践对接,加强音乐教育理论的实践转化和对一线教学的指导作用。声乐系学生在“环球华语歌唱比赛”与“意大利贝利尼国际声乐比赛”中喜获佳绩;研究生团队坚持“音你而舞”,秉承“创新、融合、传承”的理念,遵循“赓续中华文脉、坚定文化自信”的宗旨,创作舞蹈音乐作品《绿野仙踪》,在第一届中国研究生“文化中国”两创大赛中获得二等奖。

学院承担起培养新时代民族音乐创作者的责任使命,全力培养民族钢琴音乐创作、创编、弹奏的复合型人才,积极推动民族化钢琴创编群体发展壮大。举办国家艺术基金艺术人才培养项目“钢琴作品民族化创编人才培养”培训班,引导学员充分发挥自身特点与专长,创作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新时代意义的钢琴作品,齐心协力把钢琴作品民族化推向新的高度。

科研为要

学院充分发挥丰富的人才资源和智力资源优势,主持承担国家和省部级重大科研课题,出版和发表一批高水平的作品、专著和论文,致力以高质量科研成果服务新时代音乐教育高质量发展、服务教育强国目标。

学院积极研发青少年音乐教材,支持青少年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编撰《儿童钢琴音乐大世界》,以多元化音乐形式激发少年儿童对钢琴艺术的热爱,以多样化的教学内容提升少年儿童对音乐的感知与体验,提高少年儿童钢琴演奏技能,让少年儿童真正爱上音乐。

学院获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美育高质量发展战略下音乐学科‘三大体系’建设研究”,课题组科学完善研究方案、设计调研方案、细化课题分工,以高标准、严要求、深聚焦完成研究任务,为美育高质量发展战略下音乐学科“三大体系”建设研究向纵深推进贡献首都师大智慧。

学院深入研究《离骚》的文化内涵,原创中国古典舞剧目《离骚·香草美人》,巧妙地融合了楚地特色与古典韵味,借用《楚辞》中“香草美人”的原始意象,表达屈原在面对困境时内心的挣扎与不屈,展现中华民族坚韧的性格和高尚的情操,放大人类共同的生命经验与文化感知,让更多人感受屈原的“求索”精神;打造原创舞剧《魂兮归来》,将铮铮铁骨的“屈原精神”与博大精深的“中国精神”古今结合,刻画了爱国诗人屈原的高风亮节形象,抒写以身殉国、以身殉道、以身殉志的情怀,表达为追求国家安泰而忠贞不屈、至死不渝的“屈原精神”,体现凝心聚力的民族之魂、兴国之魂、强国之魂。学院开展的系列研究与创作,既是对古人精神现代化转化的探索,又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深耕与延续。

音乐因交流而多彩,音乐因互鉴而丰富。学院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建有民族乐团、管弦乐团、中西室内乐团、合唱团等艺术团体。各艺术团体经过严格而系统的专业训练,具备较高专业素质和相关专业水准,积极参加音乐艺术交流活动,全力推动中华音乐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学院重视对外音乐学术、艺术交流工作,与众多国际知名音乐院系、音乐节和音乐家建立紧密的学术联系和互访关系,并开展频繁的学术交流活动,有效对外展示、推广中华音乐文化,积极讲好中国故事、唱响中国声音。学院选派优秀学生参与“一起向未来——北京2022年冬奥倒计时100天主题活动”,唱响《向世界微笑》《燃烧的雪花》两首庆祝冬奥的歌曲,鼓舞全国人民凝心聚力参与冬奥,展示当代青年的无限活力和生机;遴选40名学生担任冬奥会闭幕式《缅怀时刻》的群舞演员,在这一国际舞台上奉献了自信、生动而精彩的专业表演,将中国舞蹈的深厚功底和独特魅力表达得淋漓尽致。

立足学科交叉、文化互为、跨音乐文化发展趋势,学院以全球视角观察和研究音乐,汲取多元化元素,推动音乐事业蓬勃发展。以世界民族音乐专业为代表的学院师生前往拉美地区、欧洲诸多国家实地采风,与国外院校进行学术交流,了解当地的民风和文化,进一步收集和整理世界音乐文化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作品,选择性地进行记谱、改编、创作,丰富完善音乐各学科用于教学的素材,拓宽学科视野;到偏远地区开展田野调查,改编秘鲁安第斯高原器乐作品《太阳圣女》《太阳门》等,创作《山海之境》民族室内乐作品,该作品在国家图书馆国图艺术中心音乐厅公演。

队伍为助

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弘扬、音乐人才的培养与打造、音乐科研的强化与推进,都离不开强而有力的音乐教育教学队伍。学院着力推进人才工作,围绕学校和学院发展,开展各类人才和团队建设,打造了一支实力雄厚的音乐教育教学队伍,许多音乐教育家、艺术家享誉海内外,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

学院定期开展理论学习活动,围绕教育家精神的内在意蕴、时代内涵和践行路径等进行深入的理论学习,引导教师不断提升教育热情和对学生的关爱之情,全力投身教育教学工作;积极开展“海外名师讲学计划”,邀请国际知名音乐院校的教授、学者开展大师课系列活动,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拓宽师生学术视野,提升师生专业素养;积极引导、鼓励教师申报各级各类人才计划,推荐优秀教师代表参评人才项目,申报数量、质量均创新高,取得明显成效,多位教师入选“校内人才计划”;举办师德教育专题讲座暨警示教育大会,要求全体教师加强学习、提高认识,牢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努力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

学院积极发挥“第一班主任”育人优势,汇聚协同育人合力,激发三全育人活力,支持和鼓励学生在音乐道路上不断探索和前进,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锻炼能力的实践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