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狂欢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演唱会

民乐遇见校园 与青春共鸣|中国煤矿文工团“艺海拾遗”民乐专场音乐会高校“圈粉记”

更新时间:2025-04-02 22:46  浏览量:3

春光作伴,校园里有抑扬顿挫的读书声,也应有清亮婉转的艺术之声。

一曲《百鸟朝凤》,不间断华彩段落,让观众被唢呐的魅力折服后,演奏家董艳朵再度站上舞台,将《你笑起来真好看》《好汉歌》相结合,用笑脸、嘹亮高亢、雀跃的旋律让温暖、激情随着旋律流淌在报告厅,观众瞬间被年轻态兼具包容性的民乐所吸引,忍俊不禁、掌声雷动。这是3月31日,中国煤矿文工团“艺海拾遗”民乐专场音乐会走进兴义民族师范学院的一个可爱瞬间。

3月28日,中国煤矿文工团“艺海拾遗”民乐专场音乐会在黔西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开启,走进兴义的大佛坊寄景区、万峰林景区、峰林布依景区后,带着一路收获的感动,抵达兴义民族师范学院,从古典到现代,从传统到创新,在掌声回响中为此次惠民之行画上了动听句点,为基层文旅阵地送去满园芬芳,也如游鱼搅动了青春校园“一池春水”。

演出从舞台延伸到校园场景

民乐究竟有着怎样的魅力?如何与年轻人“共振”?黔西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的演出,让观众对此有了更具象的感受——舞台从校内延伸至校园场景,就着春日美景,多民族学子展演布依族八音坐唱、彝族阿妹戚托等国家级非遗,点燃气氛;中国煤矿文工团艺术家登台,带来《龙腾虎跃》,借激昂鼓点演绎奋进豪情,令全场热血沸腾;二胡独奏《空山鸟语》灵动而富有感染力,栩栩如生地还原了鸟群嬉戏啼叫、展翅飞翔的情景,展现东方审美意趣和艺术价值;唢呐独奏《百鸟朝凤》、绛州鼓乐《滚核桃》《牛斗虎》、二胡重奏《阿拉木汗》《新赛马》兼具传统与现代的旋律一响起,浓郁的地方特色扑面而来......观众在历史、地理与文化的交织中踏上一场奇妙的时空之旅,城市“声景”变得清晰可见。

董艳朵回忆在演出后,受邀参与黔西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社团、学生“一站式”社区“樱香墨韵·加油绽放”2025年樱花游园会暨艺术展演周活动的一幕幕。在现场,她看到了校园的春日美景,看到学生穿着汉服来打卡,看到了家长带着孩子前来观看,看到了贵州民族歌舞的绚丽多姿,听到了鼓声、乐声、掌声、喝彩声此起彼伏,也听到了师生的兴奋与期待。

“我非常开心能来黔西南演出,我在学子眼中看到了对民乐的喜爱。”对董艳朵来说,舞台上的演奏是一件很幸福的事,舞台下与师生的交流是重要的成长时刻。

连看两台“好戏”,师生过足了瘾,民乐的悠扬旋律回荡在他们的心中,成为连接时间与空间、技艺与匠心的桥梁,带来新的启迪与感悟。

“这样‘零距离’的‘大师课’让我受益匪浅!给予我们的远不止专业知识,还有文化滋养。”黔西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商务系民族歌舞表演艺术班学子王钱红红说。

“艺术家和学子们同台,让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与青春校园的双向奔赴,这是一堂生动鲜活的美育思政课,也是国家级艺术院团与高等学府的融合碰撞。”黔西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刘洁说。

“让师生在享受艺术的同时,通过真切的领会与感悟来触动人心、启迪思想,将‘文化自信之美’‘青春担当之美’转化为前行力量。”黔西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唐莉表示,将与时俱进、贴合实际地改进和创新思政育人的内容、方法和载体,提升思政课吸引力、感染力,满足青年学子日益多元的教育需求。

“花香伴随民乐旋律直抵人心。我们在演出开展樱花主题活动,设置了主演艺区、游戏区、特色摊位、比赛区等板块,开展艺术展示、文化体验、国风游戏、比赛竞赛等,就希望让大家记住在黔西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这个难忘的文化春天。”黔西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工部部长杨波说,实践与教育紧密结合,使非遗“看得见”“听得到”,

台前幕后有温度的相遇

演出的精彩,离不开在串词中精准地分享民乐知识和故事,又融入风土人情,快速反应和灵活应对,对节目内容、地方文化了如指掌。演出是这样要求的,主持人、导赏人也是这样做的。

在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演出中,中国煤矿文工团话剧团副团长、国家二级演员阿木古郎与身穿布依族服饰的文学与传媒学院22级学子周玉瑶组成临时搭档,无论是生动的作品讲解,让观众深入了解其背后的历史故事、民乐知识、文化底蕴,还是适时地调动观众互动,阿木古郎带着周玉瑶张弛有度,均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成为一道独特风景线。

令师生印象深刻及自豪的是,当在校学子们站上舞台,阿木古郎把布依族八音坐唱给他留下了的深刻印象融入主持词中,将兴义民族师范学院艺术学院在教学与实践中传承和创新布依族八音坐唱的努力与成就娓娓道来:“在2013年将其纳入教学,在2015年成立表演团队,10年来表演队已经走出校园,走上了更大的舞台。更难能可贵的是,为学校和当地带来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改变,在弘扬民族文化、培养一代新人方面走出新路。”

演出后,热情的师生涌向台前,将艺术家们和表演学子围着,他们脸上洋溢着意犹未尽的兴奋和探究的渴望。面对提问,大家耐心解答,分享了创作灵感,交流了乐器的形制、音色等,更展现了艺术多元的职业图谱和追求梦想的坚持。

阿木古郎分享道,这是自己的首次黔西南之旅,感受了城市的温度和诚意,也收获了特别的“礼物”。随着演出,他们看到了山水环绕的村寨,遇到了热情淳朴的观众,走进了焕发新生的老城,也看到了高校非遗美育教育生生不息的力量。

走进年轻群体,特别是大学生,不仅是谋划长远的主动作为,也是站稳市场、满足观众的时代所需。

中国煤矿文工团成立于1947年,是集歌舞、话剧、曲艺、器乐演奏、朗诵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综合性文艺院团,“艺海拾遗”是中国煤矿文工团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也是在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打造出的品牌,文化、人才是演出的基石。

“我们还会再来黔西南,希望能带来更多艺术作品,在与当地更深入的互动参与、交流合作中,更多地探索黔西南文化,助力文化繁荣。”阿木古郎说。

中国煤矿文工团演出中心副主任马凯琼说:“我们希望学子通过现场欣赏、感受艺术,让民乐可听、可看、可观。同时能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让学子与我们更多交流,进一步深入了解每个作品背后的故事,感受中华优秀文化的深厚魅力。”

舞台唤起民乐的美好,也鼓励师生更深入地了解经典,勇敢追求梦想。

在登台前,周玉瑶收到了来自多方的鼓励,支持的力量也在舞台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阿木古郎带领下,周玉瑶逐步放下紧张,从容自信迎接挑战,从中午至下午完成了4个小时台前幕后的工作,也作为一位普通观众,借助民乐与艺术家进行有温度的交流和对话。

“顶不顶得住,都要往上冲,都要笑着去迎接。”周玉瑶深知,演出的重要性,师生对演出的期待,与大师同台、展示自我的珍贵。

采访的间隙,周玉瑶还分享了不少暖心故事,“因为准备时间紧,我的主持词是翻页的,阿木古郎老师不仅暖心地帮我把台词抄到了同一页,还把多音字、生僻字都注上了音,文工团的艺术家老师们鼓励我追求梦想的舞台,真的非常感动,这就是师者形象。”

“真的感谢老师和母校的良苦用心,我会坚持自己的信念和热爱,勇敢做最好的自己。”台前幕后与中国名团面对面,让她从中学到很多,也收获了鞭策和指引。

“近距离一窥艺术家们如何在台前幕后挥洒汗水,经典如何在今天绽放光彩,让我直观感受了民乐的魅力,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让我沉醉和折服。”外国语学院24级翻译专业学子晏嘉瑶说,艺术家的优异并非一朝一夕,蕴含创新探索精神,“这激励我们用宽广的视野、世界性的语言去讲好中国故事。”

这是师生的成长印记,也是扎根黔西南、“正青春”的高校以文化人、以美育人,让校园澎湃青春与人文魅力的缩影。

春风不断,青春力量在这片土地上如幼苗般被精心滋养、被悉心灌溉。弦歌不断声声远,当青春与古老和鸣而唱,艺术之树将常绿常新。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钱星星

编辑 段源兴

二审 张恒

编审 陈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