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狂欢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演唱会

校园音乐课给孩子心灵“加油”

发布时间:2025-05-14 08:00:00  浏览量:1

学生用“表情卡片”表达感受到的旋律情绪。

“同学们好,今天的音乐课我们先来玩一个游戏。”今天上午9时15分,朝阳区花家地实验小学方舟校区四年级的音乐课上,教师张艳丽示意学生拿出她提前准备好的“表情卡片”。

“请大家一起感受下旋律背后的情绪,一起选出合适的表情。”张艳丽话音落下,旋律接续响起。欢乐的《口哨与小狗》、悲伤的《二泉映月》、充满愤怒的《布兰诗歌》……孩子们一边用心感受情绪,一边选择相应的卡片。

40分钟的课堂上,更多好玩的新游戏还在继续。“接下来,我们按照音乐的速度行走,手在身体的各个部位拍打。”和着旋律的节奏,孩子们陶醉在音乐中,不断调整着自己的步频。张艳丽同时提出了思考题:这段音乐有什么特点?肢体是如何来配合音乐的?不同的伴奏乐器被张艳丽玩出了新意。孩子们敏锐地反馈着不同乐器带给自己的情绪反应。

“音乐能直接作用于大脑中调节情绪的部位。”下课后,张艳丽揭秘,每个游戏背后都藏着她的精心设计:通过聆听音乐片段,让学生与音乐有一个初步的连接,进而学会通过选择合适的音乐来帮助自己调节情绪。她举例,比如在辨别不同乐器带给自己的情绪变化时,孩子们自己总结出有延长音、听上去比较柔和、敲击频率低的旋律,更容易让自己平静下来。“这样一来,在遇到需要平复的状况时,孩子们就可以通过这样的标准来选择能够帮助到自己的音乐。”举一反三,在需要动力、没有精神的时候,就可以选择速度快、声音清脆短促的乐曲,让自己振奋起来。

花家地实验小学的每节音乐课上,老师们都精心设计了类似的心理舒缓小游戏。不过,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老师的侧重点也会有所不同。比如面对低年级段学生,老师更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运动、跳跃等进行情绪的合理表达;对中高年级段则更注重对歌曲蕴藏情绪的理解,分享打动自己的音乐等。

北京市委教育科技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日前印发《关于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身心健康二十条”),首次对学生身心健康进行一体谋划部署,同步提升学生强健体魄和积极心理品质。音乐与心理的融合就是花家地实验小学前期展开的积极探索。

不止在音乐课堂,学生在不同的课堂上都能得到疗愈。学校研发了美术与心理整合的配套教材,美术老师也会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色彩、线条表达等,细致地捕捉其背后的情绪变化,综合其他表现后,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为其提供相对应的帮助和疏导。跳房子闯关、小菜园种植、体育场上的奔跑……充满温情的校园里,学生总能找到自己的“心灵加油站”。

课堂之外,学生还可以将自己的“悄悄话”写给学校的情绪魔法盒。张艳丽常收到孩子们写给自己的烦恼,在单独疏导中,学生的烦恼很快就能一扫而空。

“我们希望能在校园中尽可能为学生创造丰富的条件,让学生真正动起来、笑起来、强起来。”校长张冬云说。本报记者 牛伟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