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狂欢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演唱会

廖昌永唱响科莫歌剧院:中国艺术歌曲的神韵和精髓令人心动

发布时间:2025-05-14 22:44:50  浏览量:3

拥有212年历史的科莫歌剧院是意大利北部最古老、最具影响力的歌剧院之一,也被称为“小斯卡拉歌剧院”。当地时间5月12日晚,科莫歌剧院迎来2024-2025年春季演出季收官演出——“中国之春:廖昌永与哈特穆特·霍尔中国艺术歌曲音乐会”。作为第一个在科莫歌剧院上演独唱音乐会的中国艺术家,廖昌永焕发着迷人光泽的歌声与剧院的金色穹顶相呼应,感动了中外听众。现场有不少观众专程从瑞士、奥地利、德国、西班牙等国赶来。

“这是非常漂亮的一座剧院,在这里演出,我感受到了中外观众的热情。”演出后,上海音乐学院院长、男中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廖昌永向文汇报记者描述了他的心情。“千言万语不如唱一句。外国观众虽然不一定能听懂中文,但往往能被中国艺术歌曲独有的韵味和深厚的情感所打动。而音乐家在舞台上的表演更是与观众交流的过程——满怀深情地演唱,就会收获观众真诚的反馈。这样的音乐传递出的真善美,总是能够穿过时空、越过山海,唤起人们的心灵共鸣。”

这场精心策划的演出,将16首中国艺术歌曲化作流动的东方画卷。从激情高亢、起承转合再到柔情婉转的低吟,中国艺术歌曲的神韵和精髓令人心动。每曲唱毕,科莫歌剧院内掌声热烈。有外国乐迷表示,这是第一次一口气聆听如此多的中文作品,“在廖昌永动人的歌声中,我经历了许多深刻而特别的情绪,也感受到了中国语言与诗词艺术的深厚魅力”。临近尾声时,应现场观众的热烈反响,廖昌永返场演唱黄自的《思乡》和多尼采蒂的《我要为你建一座宫殿》,以精妙的文化互鉴为这场音乐对话写下动人注脚。

歌声有如室内乐般的婉转呼吸变化

作为古典音乐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艺术歌曲在欧洲已有将近千年的悠长历史。2021年,中国艺术歌曲也迎来自己的百年大观。廖昌永与哈特穆特·霍尔联合编著的《玫瑰三愿:中国艺术歌曲16首》,由全球最古老的音乐出版社——德国大熊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中国古诗词谱曲的艺术歌曲首次以中、德、英三种语言在国外出版。而5月12日晚两人在科莫歌剧院联袂上演的,正是这16首中国艺术歌曲精品。

音乐会的曲目单堪称一部微缩版的中华精神文明史:《幽兰操》里有着先秦文人君子的气节,《枫桥夜泊》《阳关三叠》的一物一景尽是唐朝士人对家国秩序的期盼、与友人难舍的情感,《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映照着宋代的生命哲思,《玫瑰三愿》里又有战时文人临危不乱的风骨……正如声乐合作钢琴艺术家哈特穆特·霍尔所言,“艺术歌曲,就是诗歌和音乐的二重奏”。这16支曲子采诗合乐,把中国音韵美、文学美、情感美和深刻哲思融于音乐。

在歌声与琴声中,中西方实现了有别于传统语言的交流对话。当地音乐评论家评价说:“歌唱家的技巧完美、艺术感染力丰沛、音色如丝绒般悦耳、每个发音吐字都清晰可辨,有如室内乐般的婉转呼吸变化。”不少乐评人更是围绕中国文化与廖昌永深聊许久。

这场音乐会也唤起了不少中国游子的思乡之情。“2019年在德国卡尔斯鲁厄,廖老师的中国艺术歌曲独唱音乐会上,第一次听到了《钗头凤》这首歌。在异国他乡,能够听到自己的母语且如此让人动容的演唱!感叹音乐的魅力,慰藉着我的心灵。”网友kestianini留言:“廖老师的咬字吐音,对音乐的处理认知和对声音的运用表达,让我感叹和幸福。也许这就是来自我们骨子里民族血液的共鸣吧!”

让中国语言歌唱的美丽故事传扬到更多地方

科莫歌剧院的演出结束后,廖昌永与哈特穆特·霍尔的中国艺术歌曲之旅还将前往德国、芬兰等地。集歌唱家、教育家、文化使者三重身份于一身的廖昌永,从上海音乐学院百年学术积淀中吸取养分,将赵元任、黄自等先辈开创的中国艺术歌曲传统,淬炼成了当代文明对话的密钥。

“这些年,通过中国艺术歌曲的国际推广,欧洲的观众对中国音乐艺术的过去与未来,对用中国的美丽语言所讲述的人类共同的悲喜深感震撼和共鸣,这就是音乐这座人类文化和精神桥梁的伟大作用和意义所在。”哈特穆特·霍尔说。

除了当晚的音乐会之外,廖昌永此行还与上音师生走进意大利加拉拉泰普契尼音乐学院校园,通过大师班、讲座等活动,与当地学子、观众面对面交流音乐与传播中国文化的感悟。上海音乐学院多年来构建的“教创演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在此次全球巡演中展现出文化生产力——从学术研究到创作实践,从人才培养到国际传播,形成完整的文化价值链。当国外师生在廖昌永大师班上积极互动,这种基于专业学术支撑、艺术品质保证的文化传播,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生动实践。

以廖昌永为学术带头人的上音团队,将“教创演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落到实处。从中国艺术歌曲百年项目到连续举办四届的中国艺术歌曲国际声乐比赛,再到在瑞士、维也纳、意大利、德国、芬兰、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唱响中国声音,形成“创研-传播”系统。

在廖昌永看来,“我们不遗余力地在全世界推广中国艺术歌曲,一方面,希望通过中国艺术歌曲,将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歌唱家聚在一起,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促进中外艺术文化交流互鉴;另一方面,上海音乐学院在创立之初,就确立了‘养成音乐专门人才,一方输入世界音乐,一方从事整理国乐,期趋向于大同,而培植国民美与和的神志及其艺术’的办学宗旨,我们也希望通过中国艺术歌曲,继承黄自、贺绿汀、周小燕等前辈的教育精神,为中国培养优秀的艺术人才。在全世界的艺术歌曲中找到中国艺术歌曲的位置,同时让中国艺术歌曲登上国际舞台,表达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