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狂欢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演唱会

人们为何热衷看演唱会?他从社会学角度解码“超日常体验”

发布时间:2025-05-15 01:24:49  浏览量:1

“社会当然是可见的,我们每天见到的人与组织,都有着很强的实在感。但社会尚有一大块不可见部分藏于冰山之下。它们是人在与情境遭遇、与他人互动中创造出来的身份、分层、命名、戏法等,是由符号和意义构成的文化世界。”日前,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社会学系教授于海携新书《看见不可见社会》亮相行知读书会,深入解读驱动社会运转的“不可见”的文化世界,开启了一场关于社会本质与人性意义的深度思考。

从“看不见的社会”核心概念切入,他指出让社会运转起来的并非赤裸肉身,而是被价值驱动的肉身,“人活在物理上不可见的义务、责任、地位等构成的社会里。人们是在不同的层次上竞争,令人向往的地位往往是少数人竞争游戏的对象。”

这部社会学通识著作提供理解社会、人生、自我的新起点和路径,既有宏观的社会和制度层面的分析,又有个体间微观互动的描绘。于海巧妙地将理论探讨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广泛征引帕斯卡尔、亚当·斯密等思想家经典论述。他强调,人不仅为温饱奋斗,更渴望被尊重、被认可,这种“虚荣”恰恰是社会性的体现。人是编故事的动物,人讲故事或讲出真相或掩盖真相。而真相有相对容易看到的事实,更有不容易看到的事实的成因。

所谓“不可见”的部分,它们并非现成的,而是不断生成和变化的;有时是不同力量博弈的合力及其运作机制,有时是超越日常的超验体验。只要人意识到日常经验的有限,就不会满足于现世生活而渴望进入超验世界。谈及精神维度的存在,于海形容“这是一种让人心醉神迷的状态”。

人多半在集体活动,比如赛事现场、歌星演唱会等中获得超验感受,如涂尔干所说,是社会赋予个人以力量和生气,“等到活动解散,我们发现自己重又孑然一身,回落到平常状态,我们就能体会到我们曾经在多大程度上超越自身了”。这里的超越不只是社会创造了自己的神话,更主要指人集体地创造了他们的神圣时刻。“超验状态从来是当下的和短暂的,它只存在于参与者的体验中,而非可以重复的物理事态。”

人际互动中有“跷跷板互动”这一概念,当下流行的“网红-粉丝”现象背后,大众或粉丝与其追捧的名流或明星的关系,也是跷跷板互动关系的典型案例。其不平衡表现在各自投入的感情能量不一样、各自诉求不一样,进而从互动中得到的损益也大不一样。“简而言之,粉丝们虽然捧红了偶像,却是互动中更弱、更易受伤的一方。粉丝们为明星花钱,为其造势,是把偶像当成一个符号来消费:一个潮流的符号,集中了各种想象的和情感的符号或符号群。”书中指出,互益的互动是一种平等的互动,是交互、对称和恩怨循环,而非一方高调、一方憋屈的跷跷板关系。

比如,中国人说“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这是互惠和对称往来。孔子有类似的话,含义更深更丰富,“以德报德,以直报怨”,前提是互动双方不仅人格平等,还应地位大体平等。但社会学家也发现,孔子所倡导的忠恕原则难以成为人际互动的必然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公认的道德金律,问题在于一方力行恕道,另一方却未必如此,尤其是当对方占优势地位时。更经常发生的或许是“己所不欲,要施于人”。

“社会学到底是怎样的一门学科?”“社会学会不会被AI取代?”互动环节,主持人阎华的提问引发现场讨论。读书会的本质并非物理空间或建筑,也是一群认同阅读价值的人通过持续互动建构的“意义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