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狂欢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演唱会

歌词成人化、内容很社会,网红歌曲张嘴就来,你的孩子在唱什么歌?

发布时间:2025-05-15 01:44:19  浏览量:3

当下视听产品异常丰富,儿童喜爱的歌曲逐渐成人化。

北京青年报调查发现,一方面是流行歌曲在小学生歌单中占比远超传统儿歌,网红歌曲成校园里大热曲目;一方面是当下市场上优质的儿童歌曲数量有限,专注于儿歌创作的音乐人少之又少。

儿歌现状

“网红歌曲”流行,经典曲目不再受宠

有音乐平台的数据显示,周杰伦、林俊杰的歌曲在小学生歌单中占比超过40%,远超传统儿歌。

除了这些多年保持人气的歌手的作品,“洗脑神曲”《APT.》被小学低年级学生广为传唱,《小苹果》《一笑江湖》(网红舞蹈《科目三》的配乐)成了幼儿园孩子们集体操的背景音乐,《若月亮没来》让尚不知愁滋味的孩子唱出“高楼林立的CBD……合租的出租屋有几平米”。行走小学、幼儿园校园,可以听到很多网红歌曲。

需要承认,它们中有一些确因积极向上的歌词、激昂奋进的旋律而走进孩子心里。就读于北京市朝阳区某小学六年级的张萌萌说,班里的同学都很喜欢《孤勇者》。“爱你孤身走暗巷,爱你不跪的模样,爱你对峙过绝望,不肯哭一场……”歌词让她感觉“很有力量,唱出了不向命运低头的勇气”。

在采访中,北青报记者发现,除了《孤勇者》,《海底》《起风了》《芒种》等流行歌曲也在中小学生中广为传唱。这些歌曲旋律动听、节奏明快,歌词往往带有青春、梦想、友情等元素,容易引起共鸣。

但有不少网红歌曲,歌词成人化、内容社会化,并不适合孩子,却在突然之间风靡校园。与此形成反差的,是曾经陪伴几代人成长的经典儿歌不被追捧。孩子上小学高年级的金女士说:“现在的孩子好像对传统儿歌不太感兴趣,很少能听到他们唱。像我女儿听的都是告五人、林俊杰的歌,还有一些网络歌手的歌她也特别喜欢听。”另一位妈妈小叶,家有10岁和6岁两个孩子,也都很少听儿歌。“她们更喜欢电子舞曲,尤其是老大,都开始喜欢摇滚乐了。”小叶说,自己搜索音乐平台里的儿歌,发现基本都是过去的老歌,比如《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老虎》《一分钱》等等,“给孩子们听,但她们的兴趣不大。”

原因分析

娱乐方式随时代变化,孩子对音乐需求更高

不能怪孩子不爱听,因为他们对音乐的需求已然与父母、祖辈不同。

声乐培训老师王敏分析,随着时代的发展,孩子们的生活环境和娱乐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接触到的音乐类型更加多样化,对歌曲提供的情绪价值需求也越来越高。相比之下,一些传统儿歌的旋律和歌词显得较为陈旧,难以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一方面,互联网让流行歌曲的传播“排山倒海”,短视频平台上的 “网红歌曲”中,有些歌曲本身对受众的年龄定位就很模糊,往往能迅速占据孩子们的音乐世界。另一方面,不得不承认优秀儿歌作品的缺位。

事实上,儿歌创作曾有过辉煌的过去。随着《一分钱》创作者潘振声、《小螺号》创作者付林、《歌声与微笑》《采蘑菇的小姑娘》作曲谷建芬等老一辈创作者相继离去或老去,儿童歌曲创作队伍变得青黄不接。

创作困境

难度较大收益较低,需要投入很多时间和精力

“儿歌的市场需求相对较小,创作收益较低,导致很多创作者不愿意涉足这一领域。”资深乐评人郭志凯分析,同时由于缺乏专业的创作指导和培训,一些创作者对儿歌的创作规律和特点了解不够深入,难以创作出高质量的作品。

从经济效益上来说,“单纯创作儿歌养不活一个制作人。”音乐制作人、小鹤鹤艺术团团长大鹏说,儿歌创作投入大、收益小,她本人投身这个领域是因为两个孩子。2016年大女儿6岁的时候,她萌生了做儿歌的想法,一直到2019年小女儿5岁才正式发行了第一首儿歌。“等小女儿15岁了,我就不做儿歌了。除非能够养活我自己。”大鹏说。

曾创作《你笑起来真好看》《听我说谢谢你》等儿童歌曲的知名音乐人李凯稠,也是因女儿才进入这个领域。“写儿歌是为了记录她的成长,如果我自己没当爸爸,可能也不会想起来(创作儿童歌曲)。”伴随孩子成长,他逐渐发现“现在孩子们可以唱的歌太少了,尤其是学龄前儿童”。身为专业人士,他当然明白,儿歌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除了可以丰富孩子们的生活、提升艺术的感知和审美之外,还有一些启蒙教育的意义。”开始投入儿童歌曲创作后,李凯稠说自己从中汲取了很多能量,逐渐坚持下来。

单纯从创作角度来看,儿歌看似简单,实则创作难度很大,这也是横在儿歌创作者面前的一座高山。

李凯稠分析,儿童音域有限,要让所有小朋友都能跟着整首歌唱下来,同时节奏又不能过于复杂,需要在有限的音域和节奏内,巧妙地构思出既有趣又易于传唱的作品。这就需要音乐人有扎实的音乐功底以及丰富的创作经验。

歌词的创作难度也不低。与袁隆平院士合作创作了儿歌《我有一个梦》的青年音乐人杨柠豪认为,歌词是区分儿歌与成人歌曲的关键。儿童歌曲的歌词首先要简洁明了,易于理解和记忆。其次要富有韵律感和节奏感,这样才能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此外,歌词还要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能够引发他们的共鸣。这就需要创作者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反复思考、雕琢,才有可能完成一首具备流行、传唱条件的儿歌。

传播难点

“碎片化”难育经典,小众分类常被海量信息淹没

回想过去儿童歌曲的传播途径,广播、电视里的少儿节目,校园内的播放和父母师长的引导至关重要,这些传播渠道有个共同特点:音乐内容是经过层层筛选,才传到孩子们的耳朵里。然而如今孩子们面对的是几无设限的网络环境,耳朵迎来的是商业逻辑算法强力推荐来的旋律。

当下网络对未成年人的开放程度较高,孩子们轻易可在网络平台上通过动画、短视频等获取音乐的试听机会。资深乐评人小飞认为:“短视频平台15秒BGM模式催生‘碎片化儿歌’,经典叙事结构被解构。比如《挖呀挖》这首歌全网播放超50亿次,人们几乎很少有机会去聆听一首完整版音乐。”他说,对于高流量的短视频及其病毒式传播的背景音乐,家长应有意识筛选,避免这些内容给孩子留下不良影响。

再者,短视频平台、音乐流媒体等音乐的主流传播渠道,大多以流行音乐为主,儿歌尚属小众细分市场,曝光度较低。有些儿歌作品在网上发布后,很快就被淹没在海量的信息中,很难被发现。

此外,由于缺乏有效的推广机制,儿歌在学校、社区等场所的传播也很有限。声乐培训老师王敏认为,学校是儿歌传播的重要阵地,但现在很多学校的音乐课教学内容比较单一,对儿歌的推广不够重视。社区也很少组织与儿歌相关的活动,孩子们缺乏接触儿歌的机会。

赛+训+演+社交互动 共促儿歌唱响未来

近年来,社会各界通过举办创作大赛、开展推广活动等方式,为儿歌创作注入新的活力。比如,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少工委自2022年起组织开展“童心向未来——当代少儿歌曲创作推广活动”。经过歌词征集、音乐创作、MV制作等多个环节,共推出了16首优秀少儿歌曲。其中入选的歌曲《成长大冒险》如今已广为流传。

音乐人李凯稠说,儿歌虽重在启蒙,但也需要更新音乐风格(曲风、语言表达),使其更加符合当代审美。成长中,伴随孩子的自主认知能力提升,对音乐有了自己的评判标准。

乐评人郭志凯表示,行业内也应加强对创作者的培训和指导,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创作水平。

乐评人小飞说,我们应积极借鉴国外儿童音乐体系的成功经验,激励更多音乐人投身于儿童音乐的创作之中。打造“沉浸式儿童音乐剧场”,结合AR技术提升观赏体验,并开发模块化音乐创作App,为孩子提供一个可以社交分享的音乐聆听平台;推动“音乐+文旅”的深度融合,例如举办主题音乐夏令营,多种方式促进儿童音乐的发展。

一首《玉盘》背后的十年儿歌路

今年央视春晚上,葫芦童声少儿音乐厂牌原创歌曲《玉盘》(改编自歌曲《问月》)一朝亮相引来广泛关注,这首歌被称为“配着大鼓和战吼的童谣”“初听只是童谣,再听已是热血沸腾”……

《玉盘》的制作人杨柠豪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十年前他决心致力于儿歌的创作,是受到袁隆平院士“禾下乘凉梦”的启发。杨柠豪的家乡正是杂交水稻的发源地,其父辈也与袁隆平院士有交集。杨柠豪一直对这位英雄前辈充满了好奇。从四川音乐学院毕业、走上音乐道路以后,“禾下乘凉梦”像美妙的旋律一样一直在他心头萦绕。他曾经无数次地想:长年与庄稼打交道的袁老,竟能说出如此口语化又富有诗意的句子,要是袁老写词、我作曲一起合作一首歌,该会产生怎样奇妙的“化学反应”?

经人引荐,2015年的一天,杨柠豪见到了袁隆平院士,就大胆提出了他的那个“梦”。想不到袁老一口答应。

“我看过袁老的传记,感觉他是一个懂生活爱音乐的人。他跟我说:‘我小提琴也拉得好得很。’我们就一起聊音乐、聊生活。他说以前他给妈妈写过一封信,可以给我看一看。我就拿回那封信,摘抄成150字的歌词,写下了这首《我有一个梦》。”杨柠豪说,这首歌选了六位孩子和一位成人一起演唱,童声和男声完成了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妈妈 我陪您说说话 这种子是您亲手种下 在我心里发芽……”

歌曲发表后,感动了无数人,入选第七批“中国梦”主题新创作歌曲、获得全国优秀原创歌曲奖项。这首歌的出炉也让杨柠豪备受鼓舞,同时意识到童声的魅力和力量。身为父亲,他也意识到童声作品新故事的稀缺,看到了儿歌和童声音乐的巨大潜力,于是创办了“葫芦童声原创音乐厂牌”。

“因为我们团队成员基本是从小一起玩音乐,我们也在讨论未来要做什么样的音乐,需要全身心去投入。我们愿意选择做童声、做儿歌,因为觉得这个事情非常有价值、有意义,儿歌创作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达,更是传递情感、价值观和文化及美育教育的重要载体。”

从《我有一个梦》到今年央视春晚一鸣惊人的《玉盘》,杨柠豪和他们的“葫芦童声”走过了十年,这十年间创作路上曾遭遇经济压力与无人问津的困境,甚至一度在放弃的边缘徘徊。

“在《玉盘》登上春晚的前一年,我们团队开会复盘,在儿歌的业务上一直在输血,就是不断地往里砸钱。做孩子的歌不挣钱,我们一直是用其他业务挣钱再来养这个品牌团队,说实话当时真有点干不动了,不知道未来在哪里、这样做下去的意义是什么。”

好在,“葫芦童声”终于收到了来自行业和市场的正向反馈:《问月》在四川省首届原创歌曲大赛上的夺冠之役,如同一束光,照亮了他们前行的道路,让他们坚信这片蓝海值得深耕。之后《玉盘》顺利入选春晚节目,令杨柠豪和他的团队坚定了走下去的勇气和决心。

“之前的纠结源自每天都处在不受控的状态,后来突然觉得我们更加有信心了,也更加有机会了,因为‘葫芦童声’被听见了。所以音乐人做好作品是首要任务,总会被听到。”

曾经有人形容“葫芦童声”是被袁老(袁隆平)抚摸过的一个团队,杨柠豪和他的团队也因此有了使命感:“再难我们也得坚持下去。”

文 | 北京青年报记者 寿鹏寰

题图 | 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