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狂欢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演唱会

32年前,毛阿敏唱了一首歌曲,无意间暴露了中国这个绝密军事基地

发布时间:2025-06-19 11:37:17  浏览量:26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小皮球、架脚踢、马兰开花二十一

谁能想到,咱小时候随口唱的童谣,背后藏着中国最保密的军事基地和一颗原子弹的来龙去脉。1992年,建军节文艺晚会上,毛阿敏一开嗓,全场一起跟着哼,谁也没觉得不对。

可有几位退役老兵当场愣住了,脸色变了。

那不是普通的童谣,那是密码,是密码。

这事要从几十年前说起。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国刚刚站稳脚,核武器这事成了必须得搞的活儿。

别的国家早就开始了,咱不动手,就得受制于人。

那会儿苏联还愿意帮一把,派人过来带咱搞研究。

结果后来关系一变,那边撤人撤技术,啥都不留。

这时候,张蕴钰将军站出来了。

他挑了块地,新疆罗布泊,那地方荒得很,风沙大,没水,没电,白天热得能把鞋底烤化,晚上冷得能冻掉鼻子。

可也正因为这样,隐蔽,安全,适合干大事。

张将军带着上万人,一头扎进那片不毛之地,长达十几年。

他们把那块地方起了个名字,叫“马兰”。

不是因为那儿有花,而是因为这花在最苦的地儿也能活下来。

基地建起来了,他们住帐篷,喝盐碱水,吃咸菜馒头,天黑了靠马灯照着做实验。

有时候实在冷得不行,就围着火堆烤一会儿,再接着干。

张将军不是坐办公室下命令的主,他穿着军装,亲自带人挖地基,搭房子。

他清楚,光靠嘴不行,得靠实际行动鼓劲儿。

他让人在基地建了21个科研点,住的、吃的、做实验的都安排上了。

那21个基地,就成了后来《马兰谣》里“开花二十一”的来历。

身边的人不少是从朝鲜战场上下来的老兵,也有刚从大学毕业的年轻人,还有带着孩子的科研夫妻。

这些人一来就是好多年,连封信都寄不出去。

有人新婚不到一周就悄悄离开了家,有的母亲临终也没等到儿子回来看一眼。

邓稼先,那是当时最顶尖的核物理学家之一。

美国高薪请他不去,非要回来搞这事。

他一进罗布泊,就没打算走。

白天干实验,晚上写报告,眼睛都熬坏了,夜盲了。

有一回他累到晕倒,戳得脑门上都是血。

别人劝他歇会儿,他说:“不干完,睡不着。

他们用手工画图纸,靠算盘算数据。

设备是拼出来的,材料是自己炼的。

有的试验炸了,大家一边抢救,一边总结原因。

每一步都走得胆战心惊,但没人退缩,因为大家心里都清楚,这不是一场试验,这是一个国家的命运。

1964年,终于等到了那一刻。

原子弹试爆成功,蘑菇云升起来那瞬间,所有人都站在远处看着,没人说话,有人眼泪下来了。

张将军站在风里,头发全白了,他只说了一句话:“咱国家有底气了。

但这事不能宣扬。

所有参与的人都签了保密协议,连家人都不知道他们在哪儿。

有的回到家,邻居都以为他早就牺牲了。

有的人从基地出来,已经跟这个世界脱了节。

再说回那首童谣。

其实早在文艺晚会之前,这歌就在民间传开了。

小孩都能哼,可没人知道那几个数字和词到底是啥意思。“小皮球”是原子弹模型的外号,“马兰开花”是试爆成功的象征,“二十一”是基地的代号,后面那串数字,是当年和外界联系的暗语。

毛阿敏唱完,舆论一下炸了,大家开始琢磨这首歌是谁写的,是不是泄密了。

后来才知道,这歌是基地里的人自己编的,原本是打油诗,传着传着被孩子当儿歌唱了出去。

李丹阳也唱了一首《马兰啊马兰》,歌词写得比毛阿敏那版更直白。

那时候有人说他们不小心泄密了。

但马兰的事,早在那之前就已经被西方国家盯了几十年,卫星都拍了不下上百次。

真正的秘密早就被埋在沙子里了,唱几句歌词改变不了什么。

央视后来拍了《东方巨响》,把这段历史一点点还原了出来。

有人第一次看到父亲的名字出现在字幕里,才知道自己小时候为什么几年见不着人。

也有人看完节目,才明白自家那口老箱子里藏着的旧军装到底有多沉。

现在的马兰基地,已经是纪念地了。

每年总有旅行团过去,站在那片黄沙里拍照,听讲解员讲当年张将军带人怎么找水源,怎么熬过风沙夜。

有人说那儿破破烂烂的,也有人说那才是国家的根。

张蕴钰将军没留下多少照片,连最后的墓碑都很低调,埋在一块荒地边上。

据说临终前,他还在看实验记录。

邓稼先也走了,连追悼会都是内部开的,没大张旗鼓。

他们的名字不在课本里,但在那首歌里,在那片土地上,在那团蘑菇云升起的地方。

参考资料:

《东方巨响》—中央电视台纪录片

《马兰惊雷:揭秘中国核试验基地》—民族复兴网,2017年8月23日

环球网,《这首人尽皆知的童谣,竟是我国首颗原子弹的密语!》,2023年10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