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狂欢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演唱会 >  《只此青绿》没有一句台词,却很震撼

《只此青绿》没有一句台词,却很震撼

更新时间:2024-10-05 00:06:51  浏览量:1


这是一部比较特别的电影。

时长一个半小时的电影,全程没有一句台词,只有舞蹈、音乐和文字,所有的人物和情节,都需要通过舞蹈演员表达。

这就是电影《只此青绿》,由舞台诗剧改编,背后演绎的是北宋名画《千里江山图》。

这幅画,2017年《国家宝藏》第一期选的就是它,它也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唯一露面的国画,截至目前只展览过四次。

整幅画,由宝石原料石青石绿绘制;画这幅画的少年王希孟,完成画时只有十八岁。

01

谁是希梦?

要想解开王希孟的身份,就像解答一个谜题。

因为历史对于他的记载,只有寥寥数笔。

一处在《千里江山图》蔡京的题跋上。

“政和三年闰四月八日赐。希孟年十八岁,昔在画学为生徒,召入禁中文书库,数以画献,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遂诲谕之,亲授其法,不逾半岁,乃以此图进。”

这处题跋出现了一个少年的名字——希梦,十八岁,半年就画成了此图。

另一处在清朝人的笔记中,说到希孟姓王,在二十出头便离世,《千里江山图》是他留下的唯一的存世画作。

《千里江山图》上有大小印章三十多枚,但是没有一个是属于“王希孟”的。

在电影中,一位故宫博物院的展卷人,随着画卷的徐徐展开,带我们走进了少年王希孟的世界。

希梦常常废寝忘食,沉浸在绘画的世界中。

他的眼睛是灵动、好奇的,总是热情地观察这个世界。他认为什么是美,就倾尽功力,用最贵气的色彩,用最细腻的笔触,描摹出来。

电影里有一场希梦听雨的场景,肆意、洒脱,徜徉在天地之间。

一个人心中必然有着这样的壮阔,才会描画壮阔。一个人心中必然有着这样的心气,才有心力画出一条漫漫长路。

02

但电影并不拘泥于执笔者王希孟,而是通过他的视角,让我们了解了一幅画的完成,是由无数个平凡的人共同绘制的。

他们是没被历史记载的人,是《千里江山图》背后的人。

篆刻人从坚硬的石块中一点点刻下文字,希望能留下作者的作者的姓名。

织娟人日复一日养蚕织丝,用心血织就珍贵的绢本,让承载化作的画布承载千年。

磨石人为从峭壁中挖掘出千年之色,翻山越岭,几次险些从悬崖跌落下去,克服了恶劣的环境,才采的珍贵的颜料。当看到这些原料,一切辛苦都值得。

制墨人千锤百炼,造就画卷中的一点墨迹。

制笔人精细制作的宣笔,每支需要八道工序,上百个环节,所有关键环节,至今无法用机器替代。

每一道工序都很耗时,也很耗力。

演员们通过舞蹈,向我们展现了手艺人的执念。

也许他们一辈子只能在方寸之间劳作,但通过王希孟和他们一起成全了《千里江山图》,成为这幅图的创造者。

03

篆刻人、织娟人、磨石人、制墨人、制笔人,这些都是文物的创造者。

对于文物,除了创造者,还有传承者。

当一件文物面世的那一刻,就有了时间的刻度。流失的时间、多变的环境,都在消耗它的生命。

而文物传承者,就是用仅限的时间,在保护、修复它们的同时,尽可能让人们熟知这些灿烂的民族文化。

比如,电影中带我们探寻王希孟经历的展卷人,向我们展现了一些不为人们熟知的事情。

王希孟也有一段颠簸的人生。

即便是天才,王希孟的画也曾被随意地被丢在地上,一次次跪在地上献画,只求一次认可,但一次次被拒绝。

或许从他的身上,我们能看到自己的影子。曾经被否定的自己,却无力还手。

电影中,王希孟和展卷人多次做了一个“山峦”的动作。

这里既象征《千里江山图》中层峦的山峰,也象征文物创造者和传承者之间的接力保护。

影片结尾,当《千里江山图》在故宫博物院展出,展卷人和王希孟数隔千年隔画对望。

展卷人对王希孟深深鞠了一躬,感谢他的坚持和创作,将这幅画带到世人面前;王希孟作揖回礼,感谢他们对文物的保护。这一幕让人泪目。

05

少年若能心中容沟壑,笔下便能绘山水。

王希孟降生在中国山水画的黄金时代,又在十八岁,有宋徽宗亲自给他调教,用最贵的颜料,定格最绚烂的山水。

丹青不负少年郎。

于是,九百年后,那勃勃的青绿山水,勃勃的心气神儿,还能狠狠击中今天的我们的心灵。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