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狂欢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演唱会

聚力创新 奋进时代 | 浙江音乐学院倾力打造音乐教育高地

更新时间:2024-10-22 18:03  浏览量:1

丰收的金秋十月,刚刚举办了国际室内乐音乐节、国际电子音乐节的浙江音乐学院,又迎来第五届杭州现代音乐节。这所位于杭州西湖区、之江畔的年轻艺术院校,再次汇聚了海内外音乐人的目光。

创建于2016年的浙江音乐学院,以“高水平一流”音乐学院为办学目标,以“改革创新没有起跑线”的创新力、“万事俱备不等东风”的行动力,着力实现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目标、高质量发展,短短8年间已成为艺考生神往、艺术人才趋之若鹜的音乐教育高地,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艺术实践、科学研究、国际交流、社会服务等方面均取得极具辨识度的标志性成果。

遵循艺术规律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步入浙音校园,立刻会被这所被誉为“最美校园”的音乐学院所惊艳——600多亩的校园,大片的绿荫、潺潺的小溪、鸟语花香,宛如一座东方花园。从北到南漫步,设计简洁大方的当代建筑错落有致,1座大剧院、3座音乐厅,图书馆、剧场、演播厅、录音棚,百余座排练厅间、近千所琴房,还有匠心打造的音乐博物馆、施光南音乐艺术馆、音乐科技展厅、党群服务中心……在这里,歌声、琴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建校以来,浙音围绕“高水平一流”办学目标,以“事必尽善”精神为校训,充分发挥后发优势,立足浙江、服务全国、面向世界,以改革谋发展、以创新求特色,办学内涵不断深化、办学特色愈加鲜明、办学水平快速提升、办学成效日益显现。迄今,学校8个本科专业均为省级及以上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其中,5个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浙江音乐学院在尊重高等教育规律与艺术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以创新实践为特色,融教学、表演、创作、研究为一体,构建“五大学院为核心、叔同学院拔尖人才培养为辅助”的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其中,2020年,浙音乐队学院、民族乐队学院、歌剧学院、室内乐学院、合唱学院“五大学院”成立,聘用高水平师资团队,以系统全面的实践实训教学方式,让表演各专业的学生们在舞台上充分历练,从而打通了音乐表演人才培养端到行业用人端“最后一公里”,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适应职业化要求的音乐艺术专业人才;叔同学院为优秀人才制定“一人一策”“量体裁衣”的个性化培养计划,助力优秀音乐人才更好、更快成长,为新时代文化浙江工程和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贡献浙音力量。

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推动下,年轻的浙音在中国音乐金钟奖、中国曲艺牡丹奖、中国器乐电视大赛、萨尔茨堡“艺术家大奖赛”、意大利奥贝雷洛国际钢琴比赛、中国民族器乐展演、中国舞蹈荷花奖等展演、赛事中大放异彩。随之而来的是校考报名人数逐年攀升,浙音成为全国专业音乐院校中报名最火爆的学校之一;专业能力强、综合素养好的浙音毕业生受到广大用人单位的欢迎。2024年,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就业率均超过95%,位居全省本科高校前列。

人才牵引发力

精品创作蔚然成风

近年来,浙音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深化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在不拘一格、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大人才观”引领下,学校在5个国家建立海外人才工作站,聘请8位在国际上具有影响力的人士担任海外引才大使,通过全职或柔性方式引进了小提琴演奏家宁峰、大提琴演奏家秦立巍、琵琶演奏家吴蛮、指挥家王甫建、歌唱家孙秀苇、作曲家安承弼等20多位国内外一流人才,逐步建成“人才高地”、形成人才“虹吸效应”,打造了一支高水平、国际化的教育人才队伍;组建了室内管弦乐团和民族室内乐团两个直属于学院管理的高水平职业音乐表演团体,采用国际通用的演出季模式,致力于中外经典作品的演奏与传播。同时,浙音“引育并举”,相继涌现了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最美浙江人、省教学名师等一大批教书育人楷模。目前,近一半专任教师具有高级及以上职称,4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占75%,其中超过7成的青年教师有海外留学、访学经历。迄今,浙音已获多项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奖及国家级、省级精品视频课程与一流课程,位居全国专业音乐学院前列。

为发挥高校资源优势,进一步赋能文化浙江建设,浙音在人才引育的同时,以浙江文艺创研中心为载体,整合创作、表演、艺术管理等各相关资源,聚焦“大作”“大师”“大幕”“大我”四大命题,不断推动新时代文艺精品创作和中国音乐思想理论创新。57个项目获批国家艺术基金,其中,由舞蹈学院原创的舞蹈《碇步桥》在央视春晚中火爆出圈,现已成为“诗画江南、活力浙江”品牌宣传一张金名片;民族管弦乐《宋韵·华章》等28个项目获批浙江省文化艺术发展基金。今年上半年,原创民族歌剧《李清照》完成全国巡演,并入选文旅部“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重点扶持剧目,2部作品入选文化和旅游部“时代交响”创作扶持计划;“大乐永和”国乐音乐会在国家大剧院“国乐之春”艺术节奏响,获得广泛好评,艺术精品创作蔚然成风。

原创舞蹈《碇步桥》在央视春晚中火爆出圈

民族管弦乐《宋韵·华章》获批浙江省文化艺术发展基金

原创民族歌剧《李清照》入选文旅部“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重点扶持剧目

“大乐永和”国乐音乐会奏响国家大剧院“国乐之春”艺术节

立足时代前沿

实现产学研良性互动

如何将学校丰富的专业教学与艺术实践成果转化为科研成果、真正带来社会效益,形成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浙音在整合艺术创表、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建立了数字音乐智能处理技术文旅部重点实验室、沉浸声文旅部首批技术创新中心、数字音乐现代产业学院、数字音乐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歌剧学首批高校文科实验室等6个省部级高端学科平台,精心打造了高等音乐教育研究所、音乐学研究所、戏剧学研究所、舞蹈学研究所和艺术与文化管理高等研究院等26个科研平台,构建成为独具艺术院校特色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这些平台秉持开放性原则,主动联合校内外学术研究、产业孵化力量,先后获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70余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4项、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12项,国家级项目立项数居全国专业音乐院校前列。

在此基础上,浙音主办的中国视听创新大会、杭州国际音乐产业博览会、杭州国际电子音乐节等,有效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在刚刚举办的第三届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上,学校不仅推出一系列艺术与科技相融合的展位展品,以独具魅力的艺术气息、人文关怀成为数贸会最受瞩目的一抹亮色,更是举办了AI歌曲创作和AI国际钢琴比赛等活动,深度探讨人工智能与音乐的前沿融合,在业内引起极大关注,在数智时代下,担负起艺术领域的探索者和先行军的重任。

浙音举办AI歌曲创作和AI国际钢琴比赛

与此同时,学校大力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努力构建“课程—竞赛—实践—孵化”四位一体创新创业体系,在全校范围内营造了良好的创业氛围,达到了“以赛为媒、以赛促训、以赛育人”的目的。浙音学子在2023年全省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3金1银,2024年获得3金3银;在全省“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浙音同样屡获佳绩,今年摘获1金1银4铜,实现在该赛事领域新的突破。

夯实惠民品牌

赋能“文化浙江”建设

浙江音乐学院“文艺轻骑兵”走进青海乌兰

作为浙江惟一的音乐艺术本科高校,浙江音乐学院在立德树人的同时,始终牢记社会责任,探索以专业力量文艺惠民的新路径。建校以来,陆续推出“相约浙音”周末音乐会、城市阳台系列音乐会等惠民文化品牌,线上线下同步演出,年观众已超过千万;常态化组织师生以“文艺轻骑兵”形式走进社区、学校、企业及广大乡村,以文艺演出、美育教学等多种方式,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迄今共有千余名师生形成百支“文艺轻骑兵”,奔赴浙江11个市70余个县(市、区),用心用情打造多维领域服务、多重形态呈现“浙”里文化共富新场景;先后与浙江省德清、安吉等地联手打造国际钢琴节、最美乡村音乐节等,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助力当地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浙音师生还先后走进四川凉山州普格县、阿坝州、广元,以及新疆阿克苏、青海海西州等地,用音乐赋能国家东西部协作与对口帮扶机制。

与此同时,浙音师生助力杭州城市建设,在服务国家级活动中尽显担当。2023年,在举世瞩目的杭州亚运会上,浙音共有573名学生参与了亚(残)运会开闭幕式的群演,4位流行音乐系学生更是担纲领唱,唱响亚运会主题曲《同爱同在》。今年,学校还将参与主办良渚论坛等文化重头戏,为杭州乃至浙江文化建设赋能。

浙音学子担纲亚运主题曲《同爱同在》领唱

拓展国际交流

用音乐传播中国好声音

浙音牵头成立“中国-中东欧国家音乐院校联盟”

浙音积极助力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牵头成立“中国-中东欧国家音乐院校联盟”,举办中国-中东欧国家音乐学院院长论坛及音乐舞蹈季、室内乐创作比赛等系列活动,与26所国际知名院校签署校际合作协议,常态化开展教师互访、学生互换和各类学术交流。其中,浙音与匈牙利罗兰大学合作举办硕士教育项目获教育部正式批复,实现了国际合作办学零的突破;今年7月,与罗兰大学合作共建的“中国音乐文化中心”揭牌,国际合作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同时,学校积极参加由浙江省委省政府、文旅部等组织的系列文化交流演出,用音乐艺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

此外,作为浙江省重要的国际人文交流基地,浙音积极拓展全球“朋友圈”,创设的杭州现代音乐节、杭州国际电子音乐节、国际室内乐音乐节、浙江国际电影音乐节等一系列服务地方的文化品牌,将国际化、高质量演出引入杭城、惠及百姓,具有较强的社会影响力,也成为师生开阔学术视野、提升专业水平的高端平台。

教学软硬兼优、制度先进灵活、氛围积极向上……在花园式的校园里工作、学习、生活,浙音人幸福感满满。未来,浙音人将继续以改革的魄力、奋进的姿态、开放的胸怀,与社会各方携手共进,以创建“高水平一流”大学为目标,为我国的文化艺术事业发展贡献浙音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