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狂欢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演唱会

古典音乐能同步脑电波,改善抑郁症

更新时间:2024-08-22 04:38  浏览量:51

8月9日发表于《细胞报告》(Cell Reports)杂志上的一项研究,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功能神经外科中心的孙伯民教授与Valerie Voon教授团队利用脑电波测量和神经成像技术,展示了西方古典音乐是如何对大脑产生积极影响的。

他们的目标是找到更有效的方法,用音乐来激活那些原本没有反应的人的大脑,比如难治性抑郁症患者。

研究整合了神经科学、精神病学和神经外科领域,为针对音乐与情感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奠定了基础。研究者希望能将研究成果转化为临床实践,开发出方便有效的音乐治疗工具和应用。

这项研究主要针对13名患有难治性抑郁症的患者,他们的大脑中已经植入了电极,目的是进行深部脑刺激。这些植入物被放置在连接前脑两个区域的回路中,这两个区域是终纹床核(BNST)和伏隔核(NAc)。利用这些植入物,研究人员发现,音乐通过同步听觉皮层(负责处理感官信息)和奖赏回路(负责处理情感信息)之间的神经振荡,产生抗抑郁效果。

BNST-NAC回路有时被称为“扩展杏仁核”的一部分,强调了该回路与杏仁核之间的密切关系,而杏仁核是情绪信息处理的核心结构。这项研究显示,听觉区域的θ波振荡在音乐诱导的抗抑郁效应中起到了关键的中介作用,并在听觉皮层、BNST和NAc之间形成了独特的三重时间耦合模式。

研究发现,音乐的情感内容对抑郁症状的影响并不如预期的那么显著。相反,个体对音乐的主观享受度才是影响抑郁症状改善的关键因素。研究中的患者被分为两组:低音乐欣赏组和高音乐欣赏组。高欣赏组的患者表现出更明显的神经同步和更好的抗抑郁效果,而低欣赏组的患者则表现较差。

通过对患者进行分组,研究人员能够更精确地研究音乐的抗抑郁机制,并提出个性化的音乐治疗方案,从而改善治疗效果。例如,当在音乐中插入θ频率噪音以增强BNST-NAc振荡耦合时,低欣赏组患者对音乐的喜爱程度较高。

研究中使用了几首西方古典音乐。之所以选择这类音乐,是因为大多数参与者对其并不熟悉,而研究人员希望避免主观熟悉程度可能产生的任何干扰。结果发现,音乐治疗的抗抑郁效果主要与听者对音乐的主观喜爱程度有关,而与音乐的情感背景无关。这一发现挑战了传统观点,即愉悦的音乐能改善情绪,而悲伤的音乐会产生相反的效果。实际上,两种类型的音乐在改善抑郁症状方面没有显著差异。

研究小组未来的研究将集中在几个领域。其一,他们的目标是研究音乐与大脑深层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何在抑郁障碍中发挥作用。他们还将引入其他形式的感官刺激,包括视觉图像,研究多感官刺激对抑郁症的综合治疗效果。

研究者称,“通过与临床医生、音乐治疗师、计算机科学家和工程师合作,我们计划开发一系列基于音乐疗法的数字健康产品,如智能手机应用程序和可穿戴设备。这些产品将整合个性化音乐推荐、实时情绪监测和反馈以及虚拟现实多感官体验,为日常生活中管理情绪和改善症状提供便捷有效的自助工具。”

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交通大学转化医学研究奖,上海市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和上海市科技重大专项的资助。

响应病友多年呼吁,大话精神编辑部在半年前搭建了患者交流群和家属交流群,半年来,已经有数千病友入群,每个群每天多达数千条信息分享。

面对青少年的抑郁、焦虑及辍学等问题,家属群的父母们分享交流,彼此借鉴经验,为了孩子一起在努力。

大话精神专业分站《大话双相》、《大话抑郁》、《大话焦虑》、《大话少年》上线了,欢迎关注!

——大话精神

——大话精神

——大话双相

——大话焦虑

——大话抑郁

——大话少年

参考文献

Lv X, Wang Y, Zhang Y, et al. Auditory entrainment coordinates cortical-BNST-NAc triple time locking to alleviate the depressive disorder. Cell Reports. doi: 10.1016/j.celrep.2024.114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