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狂欢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演唱会

看音乐剧《摇滚莫扎特》| 终于明白为什么这部剧被叫做神剧了

更新时间:2024-08-29 17:44  浏览量:23

期盼已久的法语原版《摇滚莫扎特》(以下简称法扎)如期来到了深圳站,我是早早就下手了东莞站的票。对于一个毕业才一年多的新社会人来说,从微薄的工资里斥资百分之十的费用来看剧,已经是十分热爱了。

而后因为工作的关系,连续两天刷了两场。作为一个热爱粉,经历了第一刷的AB卡和现场狂热粉丝的失控干扰,以及第二刷BA卡的真挚以及感动,有话想说,repo如下:经过8.23晚洗礼后,8.24午场的体验简直呈断层级上升:偶尔的尖叫实在非常可以理解,真的忍不住叫的时候也都是大家一起情难自已。

购买8.24午场的票的时间早于昨晚,这是我第一次看法扎(是的,我甚至特意没补官摄),也是第一次花自己的工资来买一场想看的演出的门票,所以今天对我来说意义特殊。中巡开始就在小红书刷到无数的评论,有说舞美的有说其他的,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主角莫扎特的演员争议,原卡的Mikelangelo Loconte机能退化,B卡的Yanis Richard音域不合,高音上不去。

很多人说凭什么要对一个成年人包容溺爱给他成长机会,观众的钱也是钱。但是亲自看完之后,我产生了完全不一样的看法。我觉得Yanis值得,值得一些宽容,值得成长的空间。

为什么?因为我亲眼所见,我对原卡演员没有滤镜,8.23晚带着忐忑提心吊胆地坐进剧场,祈祷今晚Mikelangelo的发挥。开场很不错,可是到后面状态忽上忽下。不过在没有触犯最基本的演出道德的情况下,我可以宽容一切唱得不完美。毕竟他的唱法是公认的非音乐剧唱法,很伤嗓子。这部剧初次登台时Mikelangelo已经35岁,到了今年已经51岁,也可以理解。

但是台上的演绎,总让人觉得哪里不对:莫扎特应该是这样的吗?

01

莫扎特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剧情里塑造的他,是年少便写下成堆乐章的天才,是被音乐之神眷顾的作曲家,年少潇洒、天真狂傲,出场时他十七岁,最情感丰沛的年纪。历史上的莫扎特逝世也不过35岁,也就是说剧情表现的正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年富力强的时段。

可从头到尾我看到的都是一个太习惯这个角色的老练灵魂拘在已经五十岁、活力不再的身体里,母亲逝世后的场景他大半的时间都瘫在地上没有动作,婚礼时也是定定坐在椅子上,看不出对爱情的紧张期待和喜悦,太多的情感细节没有细致地处理,导致观感像是一个中年人在试图重现当年的波澜壮阔,最后遗憾地回到现实,而不是一个少年历经天才光辉却坎坷的一生后带着荣光和遗憾坦然面对死亡(想必当年应该也是这样的感觉吧,不由慨叹英雄迟暮)。

但Yanis做到了,他把一个活泼轻狂的莫扎特带到人们的眼前。Yanis演出时小动作非常多,但是并不多余,加了很多自己的想法和对角色的理解。

同样是母亲逝世的情节,Yanis的语气那么焦急,被围住时会惊恐地后退,会自嘲而麻木地跟着群演摇头抬手,被架起来后肢体有回落的动作,甚至在唱到《Je dors sur des roses》(我于玫瑰中沉眠,后简称为睡玫瑰)的时候都加入了带着哭腔的演绎:被背叛的愤怒,家人逝去的悲伤……这是一首唱人生境遇的谷底的曲子,来自于最狼狈的谷底。

如果是一般人,在遭遇重重打击后也许愤恨、也许哀怨,但Yanis演绎的莫扎特让我对这个角色的敬意油然而生:在睡玫瑰前的弯身致敬仿佛在向这个可笑的世间发出挑战,这就是莫扎特吗,不向命运和卑躬屈膝的谄媚者、背叛者屈服的天才莫扎特?

是的,这就是属于他的莫扎特。

02

除了音域和Mikelangelo不同导致唱时需要降调,部分歌曲听感不佳,以及高音稍显不足之外,Yanis可以说给我带来了接近满分的感受。作为一个音乐剧演员,一要唱二要演,唱他稍弱,但是演完全可以算得上优秀,那么至少我个人找不到不给他一些成长空间的理由。

如果要苛责,就不应该只对一个人苛刻,Yanis和Mikelangelo各自的好与不好,都应该一视同仁地看待。

Yanis正在逐渐和这部剧磨合,但唱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但他可以说是全身心投入在演出自己心中的莫扎特,情绪价值弥补了唱功;至于后者,作为观众,我宽容他的机体退化,宽容他不再能活力四射蹦蹦跳跳,但不能接受他作为一个演员对自己的角色演绎竟会不如新人投入。尤其不可饶恕的还有另一些事件,在此就不多言。只是觉得,身为这个奇迹延续至今的证明,观众尊重他的付出和成就,付出自己的真心,那么观众的真心和金钱也应该值得同等的回报吧。

两位莫扎特,Mikelangelo的风流不羁,Yanis的天真热烈。Yanis自己也说过会以Mikelangelo为榜样继续努力,我期待着再见面的那天能看到更惊喜的Yazart,也希望Mikelangelo能在接下来的演出里保护好嗓子。

03

到中场休息,我个人觉得已经足以挽回在8.23晚中等偏下的体验,但让观众感到不虚此行,恐怕还不足够。

直到下半场萨列里出场,我又被狠狠震惊了:Theo Road的萨列里气质相对内敛,和原卡有一两分相似,又很有古典派宫廷艺术家的优雅,而Laurent Ban的萨列里是足以游走于名利场的冷静自持。两位各有千秋,我都很喜欢。

萨列里(Theo Road饰)

但是洛朗·班的演绎实在是太出彩,甫一登场,低沉性感的声线和刻意停顿便收获观众惊呼一片(是的,他是故意等着观众为他的低音炮抽气的)。在《Le bien qui fait mal》(美好的痛苦)一曲中,他沉溺于莫扎特的音符带来的愉悦,同时了解自己的才华不及对方,故而痛苦。

Le bien qui fait mal,Various Artists

8.23晚的《美好的痛苦》是莫扎特运筹帷幄、对自己的作品随心所欲,而萨列里因此生恨。而8.24午场的大不相同——Yanis的莫扎特和洛朗·班的萨列里,简直是在舞台上配合完美地上演一出大型的精神SM。

忘记在哪里看到过,洛朗·班本人在某次大师课中说这首歌有许多love scene even sex scene,so he deserve(前面还有一段是让他评价自己的部分角色kill/marry/f**k,萨列里就是最后一个…)。而Yanis颇具支配感的动作也经过精心设计,在洛朗·班移动到舞台另一侧时,他会将手中的指挥棒换过,以保持指挥棒与萨列里同侧。

歌曲唱到班萨版本最具特色的“J'a dore”一句时,甚至二人还会同步仰头。背后站在高台上指挥的莫扎特手中的指挥棒仿佛是鞭子的握柄,萨列里身边簇拥的音符是鞭体,音符舞动之间萨列里的精神被反复凌虐支配,但——对于萨列里而言,这确实是一种美好的痛苦。

萨列里(Laurent Ban饰) 图源小红书@Nakiraaaaaa

《L’assassymphonie》(杀人交响曲)既展现出了萨列里被嫉妒和怨恨灼烧的痛苦,又多出来一些高傲。班萨给我的感觉是他非常清醒地知道自己在做些什么(原卡与此次巡演的B卡有不同程度的混乱迷狂),又难以遏制怨恨。

L’assasymphonie,Laurent Bàn

萨列里有作为音乐家的骄傲,且他并不是良知泯灭故而做下恶行的人,班可以说把这种感觉表达得淋漓尽致:《Victime de ma victoire》(自己胜利的牺牲品)和观众互动时,他正如歌词中一样像个王子被架起来在剧场内巡游,人们向他传达着爱戴。欢呼声中也许含着人们的热情,在萨列里的眼中却是“毫无爱意的爱戴”——人群之中只有他自己为了戕害莫扎特的事实而惶惶不安。宫廷贵族们说“你只能胜利”,实际上是将萨列里的胜利当作自己的胜利,也即权力的胜利,而不是萨列里的音乐才华真的得到了认可。

莫扎特愈天才,便衬得萨列里愈黯淡,即使萨列里的才华不可否认,但莫扎特太闪耀,便先逊一筹;含有嫉妒/作出暗害他人的行为,则显出自己的卑劣,再低一分。这是只有有才能但逊色于他人的人才懂的痛苦,也是无数创作者的共同心声:创作最怕的便是拼尽一切得到认可,最后发现这比不过天才指缝间漏下的一缕细沙。

他适应了世俗的评价体系,是他成长历程上公认有才华的人,但这种世俗承认的光环比不上真正天才的百分之一,巨大的落差足以让任何人崩溃。如果说原卡的演绎绝望而癫狂(写到这里时歌单正好放到这首),班萨的演绎则是有一种事情超出计划之外的恐慌。此版本的萨列里没有对世俗权力的追求,他崇敬的,从来只有音乐。

也许他并不希望把莫扎特逼到死地,甚至想要莫扎特安分守己地活得挺不错——只要莫扎特不会影响到他,但很显然,这并不可能。

多嘴提一句,历史上的萨列里真的很倒霉(笑)

04

而结尾的剧情,则真正让我明白了这部剧的魅力。

萨列里卸下怨怼,莫扎特坦然接纳,天才在光辉中化作天使,徒留世人仰望、追忆。我看到了天才跌宕坎坷的一生,看到天才阴影下的人的痛苦——因为是女子而不得不放弃自己音乐梦想的南奈尔、难以反抗的阿洛伊西亚、为才能差距而痛苦的萨列里……每一个角色、每个演员的演绎都有挖掘空间,正如宣传语所说的,这是一部“面对自我”的剧目。上一次巡演距今已经六年尚且如此震撼,不敢想象当年官摄多惊为天人。

Vivre à en crever,Various Artists

以及真的要夸夸玉兰大剧院的剧场管理,对演出秩序的维持非常严格,音响效果很好,同时剧场内几乎没有盗摄现象。祝越办越好!

也祝法扎这个奇迹有更好的明天,像今年巡演的《唐璜》一样顺利迎来20周年。8月29日-9月1日,《摇滚莫扎特》深圳站即将在保利剧院上演。不论你是新人还是想了一次心愿的老粉,都不妨走进剧场,共同享受这场狂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