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根》:一堂情境式“大思政课”
更新时间:2024-12-04 08:40 浏览量:8
舞台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融合了表演、音乐、视觉艺术等多个领域,是传播和弘扬红色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思政元素润物无声融入课程实践的有效尝试。甘肃政法大学排演的舞台剧《深根》,就是通过这种艺术活动,创新课程思政的教育手段,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治沙精神是甘肃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治沙英雄的坚守值得尊敬和学习。作为高校第二课堂的生动实践,舞台剧《深根》把一段可歌可泣的治沙历史创作成一个个鲜活的故事,通过师生共创搬上舞台。短短一年时间,《深根》完成了学校首演、省内思政成果展示及全省高校巡演的过程。这部舞台剧克服了没有艺术表演基础的学生、没有专业场地设备等先天不足的条件;招募本科生、研究生共同参演,实现本硕融合教育互助成长;形成了从日常排练花絮记录、到拍摄视频撰写文字稿,利用新媒体技术宣传造势的媒体思维;实现了活学活用、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这些正是思政教育的内涵与意义。
文本转化,创新思政教育传播新路径。教师深入挖掘学科和实践中蕴含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创作舞台剧《深根》,通过文本转化将治沙精神具体化、形象化、艺术化,探索让学生近距离走进英雄、演绎英雄的思政教育新路径。
《深根》以治沙英雄的故事为创作背景,讲述了主人公凭借“愚公移山”的精神,经历非常人之事,背负非常人之难,用他们的青春、汗水甚至生命演绎了可歌可泣的治沙壮举。《深根》的编剧实地走访,把历史和现实转化为文字和剧本。这部剧既反映了环境保护的时代主题,又弘扬了中国人民坚韧不拔、不服输的精神,于无声处传播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学校地处西北,距离这些令人肃然起敬的治沙英雄并不遥远,就在学生的身边。因此,师生把这些曾经将青春乃至生命奉献给治沙事业的先辈和依然坚守在治沙道路上的许许多多无名英雄的故事搬上舞台,可以让更多人了解他们、支持他们,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势在必行。这是学校突破教材的拘囿、扩充高校思政教育内容的一次有益尝试。从剧本呈现到舞台剧展演、从校内演出到校外巡演,学校展示了如何将文学创作转化为情境式“大思政课”,推动思政铸魂与艺术教育的深度融合。这也是大学生向外展示自我精神面貌和学校思政教育成果的重要载体。
讲好故事,探索本土文化认同新路径。高校思政课堂要讲好“两个结合”,要“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要“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舞台剧《深根》秉承这个要义,通过甘肃人讲好甘肃故事的探索,完善本土文化认同新路径。在全球土地荒漠化日趋严重的当下,防沙治沙时代楷模的壮举,对生态环境的改善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乃至重大的影响。讲好治沙故事,就是承接甘肃沙漠化的过去、展现甘肃治沙成果的现实,也昭示甘肃人永不放弃的未来。学校通过舞台剧这种艺术形式,坚持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实现全校总动员、师生同联动、人人尽其职的目标。学生演员在了解故事背景、研读主人公的经历中,了解甘肃本土文化和甘肃精神的实质,坚定自己努力的方向,增强对治沙英雄的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此外,《深根》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感,深入挖掘治沙故事蕴含的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海报设计、文案创作等实践过程中,学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加深学生的理解,提高学生对治沙精神的文化认同,形成思想共鸣和感情交融。
打通壁垒,构建“舞台+思政”课堂新载体。学校一直在探讨如何实现文化传承、创新与传播等问题。作为新闻传播学专业的教师,《深根》的编剧和导演试图为此现实困境提供一种参考——从作品的立意、主题到参演人员的实地采访、观摩、体验,再到舞台效果的完美呈现,《深根》重新构建了高校思政育人的新课堂,也是一次文化传播的有益尝试。
舞台剧比起课堂教学、读书分享会、实地田野调查等教学方式,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表现手段,既能突出学科特色和学校的优良传统,又能兼具艺术性和知识性。《深根》让许多师生积极参与,春风化雨般呈现、传达、叙述、演绎作品所承载的思想内涵、价值理念、精神力量、文化意蕴和美学品位,打造了一堂生动的“大思政课”。
剧本的创作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教师带领演员走访古浪、民勤等沙漠化严重的地区,亲身体验这些时代楷模的崇高境界,促进演员对角色的认知,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当代愚公精神。通过舞台剧的方式把身边的英雄、身边的故事用艺术的形式再现出来,更容易被青年人接受,同时也传递了中国声音、中国精神、中国力量。
排练舞台剧本身就是一个身心交融的学习过程。教师依托自己知识的积累,以地方特色文化精神为背景,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整合学校美育工作和创作演出元素,为创新实践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持。学生依托数字媒体渗透力强、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的特点,通过声音、文字、影像等方式对“两个结合”的教育内容进行传播,增强舞台剧的传播力、渗透力、影响力,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和实操能力。
学校通过第二课堂的设置、渗透和挖掘,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当今建设社会主义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也是实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的应有之义。而培养创新型人才,更要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独特的思政教育功能,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作者单位系甘肃政法大学,本文系甘肃政法大学2022年校级教学改革重点项目“移动互联网环境下传统文化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GZJG2022-A08)
《中国教师报》2024年12月04日第9版
作者:申瑞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