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狂欢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演唱会

美术课的场景,能照搬到音乐课上?| 争鸣

更新时间:2024-12-09 19:55  浏览量:8

文 | 吴洪彬

《让真正的音乐家去办教育》这篇文章里的大部分观点我是赞同的,特别是作者对艺术学科的教研员提出了较高期待,希望教研员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科研素养,要成为艺术教育发展的推动者和引领者;让真正的音乐家去办教育,在学科规律中发挥音乐教育的最大功能。国内很多音乐学院已经实现了音乐家办教育,目前看来卓有成效,基础音乐教育也需要更多的音乐家参与。当然,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真正的音乐家是稀缺资源,根本满足不了基础音乐教育庞大的需求。我理解作者这样写,是呼吁广大基础音乐教育工作者,在专业上要精益求精,向音乐家看齐。

而《尊敬的音乐家,请您想象美术课怎么上》一文,显然对“让真正的音乐家办教育”并不认同,作者对当下的音乐课似乎用一句话就概括了:“讲授乐理,临摹经典音乐作品。”我不知道这是聆听了数节音乐课之后得出的结论,还是一种主观臆断?至少对于身为一线音乐教师、听过无数音乐课的笔者来说,还无法用如此简单的一句话来形容所有音乐课,要有,也只能是“五花八门”。

更为有趣的是,作者列举了几个美术课上的常见场景,言下之意,那才是艺术课堂该有的样子,对音乐教师大有“恨铁不成钢”的意味——怎么就不能学学美术课的样子呢?笔者就此脑补了一下这些场景照搬到音乐课上的画面:

画面一:每个小朋友都选择一件小节奏乐器,探索它的声音是如何发出来的;一番敲敲打打之后,再与别的小朋友交换一件小乐器,研究它的发声,自由演奏;每个小朋友左右手各拿一件不同的节奏乐器,任意敲打……

(音乐教室里一片嘈杂,领导看了说老师在“放鸭子”,家长看了说“这个音乐课我也会教”,同行看了说“这个老师水平太低”,而老师自己也无法忍受这种噪音。)

画面二:组织小朋友到音乐厅听音乐会,每个人写一篇听后感。

(如果不是专门为儿童准备的音乐会,大概率是不允许进入的,每个小朋友必须要由家长陪同。小学阶段能安安静静欣赏音乐会的孩子凤毛麟角,听后感更是基本没有人会写。)

画面三:班上小朋友自由组合共同表演一个音乐节目,或演唱,或演奏,或舞蹈。

(这个节目如果没有专业老师的指导,最终的呈现充其量就是自娱自乐的水平,谈不上什么艺术审美,而且全班仅有部分学生有可能完成。)

画面四:每次上完音乐课,孩子们并不能立刻把一首歌唱得精准而完整,也不能把一首乐曲演奏得完美。回家以后,绝大部分家长只能欣赏到某个小片段,当然许多家长也没有耐心去听完整的作品是什么样的。

(音乐作品的完整呈现需要大量的练习,天赋与勤奋缺一不可。虽然大多数听众并没有专业的音乐背景,但一点也不妨碍他们对于表演者的高标准、严要求。同样,音乐课堂对于一首歌、一支曲的呈现也不是马马虎虎就可以的,至少音准节奏是不能有错误的。)

其实,音乐课有比美术课更多的形态,合唱排练、乐队排练、舞蹈排练等,音乐教学的终端显示跟美术教学的成果展示并不能简单类比,两门学科的教学过程更是大相径庭。道理很简单,术业有专攻,学科特点各不相同。

我们音乐老师私底下其实很羡慕美术老师,有时一节课可以讲得很少,而音乐课老师要不停地组织、指导,稍微有点懈怠,课堂立刻进入混乱状态。当然,美术老师也可能羡慕音乐老师,唱唱跳跳,也不要动脑筋,也没有作业要改。这些都是先入为主的想法,哪里有轻轻松松就能驾驭课堂教学的法宝?哪门课的教学不是投入了大量精力,才能取得好的成绩?

《尊敬的音乐家,请您想象美术课怎么上》一文的作者也说自己最初把美术课也想象成“讲授画理,临描美术经典作品”,直到见识了自己孩子上的不同类型的美术课,才知道原来美术课堂是形态各异、丰富多彩的。现如今的音乐课堂何尝不是如此?奥尔夫、柯达伊、新体系、大单元,不也是花样繁多、琳琅满目吗?但你看网上那些“声乐大师课”,不也是一句一句地示范教唱吗?“绝知此事要躬行”,深入调查研究,为音乐老师们提供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我们是欢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