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狂欢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演唱会

电影《音乐课》导演阐述

更新时间:2024-09-07 16:32  浏览量:5

文 / 周 勇

题记:《音乐课》由广东省影视行业协会主导,广东群星影业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江西电影集团有限责任故事等单位出品的一部乡村题材影片。影片获得2024年广东省电影局推荐优秀电影;剧本荣获第十七届夏衍杯电影剧本征文获奖作品。是一部致敬老师、献给第40个教师节的献礼影片。

创作缘起

为什么要创作电影《音乐课》?或许许多人都这样问。

可以说,创作《音乐课》是个"发现"的过程。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行至泰和县水槎乡考察调研,这里风景优美,山清水秀,还有民风淳朴的畲族村落。在经过水槎乡中心小学时,我被一阵悠扬动听的笛声和孩童的笑声所吸引,不禁驻足细听,原来是一位年轻老师带着学生吹笛子,这位老师就是后来《音乐课》主人公周鸣的原型——肖惠文。大部分的年轻人都外出,而肖惠文却选择返乡做了一名音乐老师,主动承担起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他让沉闷的留守儿童因为音乐脸上绽放了笑容,给这座学校带来了不一样音乐色彩。我觉得肖惠文的坚持难能可贵,于是我连夜就赶写了一篇约2000字左右的新闻式稿件,配图在自媒体上刊发了,没成想这篇小稿引发了几十万读者的关注和不少赞许;一石激起千成浪,各地媒体纷纷奔赴水槎乡采访,江西日报、江南都市报、江西广播电视台、新华社等媒体纷纷抢先作了报道,水槎乡像炸了锅,一时间肖惠文成了当地家喻户晓的新闻人物。

音乐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对人们思想、意志、情感、性格、心灵的陶冶作用,并且能影响人们在心理、精神、行为上的健康和谐状态,起到多元的教育意义。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他一生所取得的成就都得益于小时候对音乐的学习。如今的素质教育背景下,国家提倡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方面的培养,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陶冶情操并帮助学生缓解学习压力;同时,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小学生智力的发展。我去过南方很多省份的乡村,音乐课作为“副科”,更是常常被取消,音乐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发展,音乐教师整体水平不高,音乐设施严重不足,这些严重影响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作为导演,我始终认为电影是传递情感、启迪思考、反映社会的重要媒介。这位在乡村小学默默耕耘的年轻音乐教师,用他的热爱与坚持,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通往音乐世界的大门,我在感动之余,也为我开启了一部电影的创作灵感之源。电影《音乐课》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诞生的。这就是创作的初衷。

“电影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以肖惠文的人生经历作为参考,希望塑造出“丰满立体”的"周鸣"形象,最终希望观众们通过欣赏电影,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影片所传达的教益,从中领悟和学到东西;同时,在情感上激起共鸣,意识到周鸣不仅是故事中的人物,也是现实中千千万万个像肖惠文一样默默为乡村做贡献的青年人。通过《音乐课》将民族音乐特色的乐器(非遗)演奏发扬出去,展现民族化的优良传统,有望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电影。

《音乐课》为乡村振兴背景下的音乐教育提供了一定的思考空间,希望能呼吁建设完善的乡村音乐教育体系,为给予乡村音乐人才更大的舞台和力量援助,为乡村青少年提供一个良好的教育学习环境尽绵薄之力。影视剧不应仅仅聚焦在高楼林立的大都市,也应该把镜头伸向乡村日常生活中去。我希望以小成本搬上大银幕,呈现出一个"民族美""人美""风景美"的故事,让更多的人看到乡村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感受到音乐带给人的力量与希望。

剧本十易其稿,剧本不成熟不开机

剧本是电影的基石,它决定了电影的叙事结构、人物塑造和情感表达。《音乐课》的剧本创作过程充满了挑战与艰辛,但也充满了乐趣与收获。我带着编剧黄胜老师多次深入泰和县水槎乡进行实地调研,与肖惠文老师、学生及家长们面对面交流,收集了大量真实感人的素材。这些素材如同一块块宝贵的拼图,为我们构建了一个个充满温情与力量的故事世界。

剧本的每一次修订,都是对情感真实性与故事逻辑性的深度挖掘,力求让周鸣老师(肖惠文老师的艺术化身)与孩子们之间的故事,如细流般润物无声,却又直击人心。《音乐课》不仅是一部电影,它更像是一首献给乡村音乐教育的赞歌。影片以周鸣老师的视角缓缓铺陈,讲述了一位都市青年如何在乡村小学这片土地上,以音乐为媒介,播种希望,收获梦想的动人篇章。通过一系列细腻入微的情节与鲜明立体的人物刻画,不仅要展现乡村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与挑战,更深刻探讨了教育的真谛与音乐在人生成长中的不可或缺。

周鸣老师所在的学校,学生大多是留守孩子,缺乏自信。在周鸣的带领下,孩子们不仅学会了吹奏技巧,更学会了用音乐去拥抱生活、去战胜困难。周鸣,这位勇敢的追梦者,面对重重困难,从未有过丝毫退缩;他用自己的双手,为孩子们制作了竹笛;用自己的心灵,引导孩子们感受音乐的魅力。每一个音符的跳跃,都是他们心灵成长的见证;每一次乐器的共鸣,都是他们对梦想不懈追求的宣言。

影片的主题,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观众的心田。它告诉我们:梦想的力量是无穷的,只要心怀信念、坚持不懈、勇于奉献,就能在任何困境中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同时,《音乐课》也向全社会发出了呼吁,让我们共同关注乡村教育的发展,为那些渴望知识的孩子们搭建起通往未来的桥梁。

最终,这部经过十易其稿、精心打磨的剧本,如同一块经过时间洗礼的璞玉,散发着耀眼的人性光辉与深沉的情感温度。它等待着大银幕的绽放,将这份关于梦想、坚持、爱与奉献的故事,传递给每一个渴望感动与启迪的心灵

摄制组:在山间田野打游击战

很多人认为,这是一部很好拍的电影,其实并不是那么回事。这背后的创作历程,是汗水与智慧的交织,是无数次挑战与超越的见证。

剧本构筑与童星甄选:从文字到影像的跨越,始于剧本的精心雕琢。而如何选择那些能够触动人心的小演员,成为首要难题。我们在泰和县寻找,寻找那些眼神中闪烁着纯真与坚韧的孩子,他们将成为影片中不可或缺的灵魂人物。至于孩子们的装扮,我们力求保持其原汁原味的农村风貌,同时巧妙融入汉族与畲族文化的独特元素,让角色更加鲜活立体。

时光回溯与场景再现:故事自六年前缓缓拉开序幕,天湖山小学,作为影片的灵魂所在,其选址与复原成为一大挑战。我们依据历史资料,细致还原了六年前的校舍风貌,每一处细节都力求真实,让观众仿佛穿越时空,亲历那段岁月。

拍摄挑战与技艺传承:在这片广袤的山间田野上,拍摄难度不言而喻。但正是这些困难,铸就了影片的独特魅力。周鸣老师不仅传授给孩子们吹奏竹笛的技巧,更重要的是,他以身作则,教会了孩子们面对生活的坚韧与梦想的执着。这一过程,我们通过镜头细腻捕捉,让每一个细节都充满力量与温度。

为了全面展现泰和县的风土人情,我们跨越七个乡镇进行拍摄,从水槎乡的秀美山川到沙村镇的淳朴民风,再到灌溪镇的独特民俗,每一处都留下了我们的足迹。我们力求将畲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与乡村小学的音乐教育现状完美融合,为观众呈现一幅幅生动而真实的画面。

艺术追求与情感共鸣:在影片的制作过程中,我们始终秉持着艺术性与观赏性并重的原则。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温暖的色调搭配以及悠扬的音乐旋律,我们努力营造出一种温馨而又不失力量的观影氛围。我们相信,当观众置身于这片光影世界时,定能深刻感受到乡村小学音乐教育的独特魅力与强大力量,从而在心底激起共鸣与感动。

关于音乐:直击人心的工具

《音乐课》不同以往的电影,音乐显得格外的重要。

在电影《音乐课》的创作旅程中,音乐不仅是贯穿全片的灵魂,更是连接每一个角色情感、推动故事发展的无形纽带。我深信,音乐拥有跨越语言与文化的力量,能够直击人心最柔软的部分,激发观众内心深处的共鸣。

音乐创作的灵感源泉:《音乐课》的音乐创作灵感,源自于影片本身所蕴含的深厚情感与丰富故事。我们深入乡村小学,聆听孩子们纯真的歌声与欢笑,感受他们对音乐的热爱与渴望。这些真实的声音与情感,成为了我们音乐创作的宝贵素材与灵感源泉。同时,我们也借鉴了传统与现代音乐的元素,通过巧妙的融合与创新,为影片量身打造了一系列既具有民族特色又富有时代感的音乐作品。

音乐在影片中的运用:在影片中,音乐被赋予了多重角色与功能。首先,它是情感表达的载体。当周鸣老师与孩子们共同面对生活的挑战时,悠扬动听的竹笛声响起,它不仅是对孩子们纯真心灵的抚慰,更是对他们坚韧不拔精神的颂扬。而当孩子们用音乐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思想时,那些欢快活泼的校园歌曲则成为了他们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

其次,音乐是推动故事发展的重要手段。在关键情节转折处,我们巧妙地运用音乐来营造氛围、渲染情绪,使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角色的内心世界与故事的发展脉络。例如,在孩子们克服重重困难、终于站上舞台的那一刻,激昂的旋律响起,不仅为他们的成功加冕,也让观众感受到了那份来之不易的喜悦与自豪。

电影的主题曲是影片的灵魂所在,主题歌要提前做,主题音乐要有气势、流畅、悠扬、有力量,也要适合吹笛,可以普及传唱。主题音乐在影片中反复出现,贯穿始终,引起观众共鸣。

最后,音乐还是展现地域文化与民族特色的重要方式。在影片中,我们穿插了畲族独特的音乐元素与民俗风情,通过音乐的桥梁作用,让观众在享受视听盛宴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多元魅力。

总之,《音乐课》中的音乐创作与运用,是我们对影片情感表达、故事发展以及地域文化展现的深刻思考与精心布局。我们相信,当观众走进影院、聆听这些音符的跳跃与交织时,定能感受到那份来自心灵深处的震撼与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