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哑乐评】“翻译家是这个民族的先知”,那音乐翻译家呢?对话译者蔡哲轩(墨墨)
更新时间:2024-09-11 10:18 浏览量:38
本期的聋哑乐评,我请来了我的好朋友蔡哲轩,aka墨墨。
作为比我还要资深许多的音乐产业研究者、唱片收藏家、自由撰稿人,同时也是近年来许多音乐书籍的作者、译者、策划人等,藉着由他进行校译的《重于天堂:科特·柯本传》(Heavier Than Heaven: A Biography of Kurt Cobain)一书的全新再版,我们录制了这么一期节目。
我们聊Nirvana在吾辈心目中的位置,而《重于天堂》一书又是怎样为神化的Kurt Cobain祛魅的;我们聊中文音乐类书籍在2016年前后所引发的出版小高潮(以鲍勃·迪伦获诺贝尔文学奖为标志),而当下的现状又是如何;我们聊国内音乐类书籍在翻译上的难点、痛点、痒点,比如音盲筛选器的Music Publishing到底是什么意思(迄今为止wiki中文那个翻译都还是错的……),黑胶的groove、run-off又是什么,再或者是千年老难题B-side究竟怎么翻译……我们聊墨墨在成为译者之前的沉淀,他的处子译著《音乐是怎么变成免费午餐的》是如何诞生,和林忆莲因《野花》而衍生的故事,以及他如今的写作、出版等工作计划(还有一个他心心念念了很多年,身边朋友们都希望能看到他有生之年能够做出来的宏伟计划)。
节目里让我印象最深的话,是墨墨所说的,“40岁之后,到底什么事情是你值得去做的呢?对于我来说,把我认为值得给大家推荐的,值得在这个行业当中留存下来的,值得让大家去体会和感受的,不管是历史也好,或者是音乐人生平、传记,这是我唯一能做好的一件事情。这种事听上去比较宏大,可就像这本《重于天堂》,我愿意做这样的工作,是因为Kurt Cobain值得有一本被认真对待的中文简体版的译本去留存下来,让更多人可以看到他作为一个普通人的一生,他的27年有多不容易。这本书也好,我正在翻译的书也好,都为了一个目的:那些我所经历的,我所热爱的,我觉得应该留存下来的文字,我应该有一个态度。”
在Kurt Cobain去世30周年之际,再一次给大家推荐《重于天堂:科特·柯本传》,也请大家跟随墨墨的视角,走进这个孤独而炙热的世界。
(PS. 《音乐是怎么变成免费午餐的》(How Music Got Free)这本书真的很好,之前我推过很多次了,一本类似《绝命毒师》+《社交网络》+《嘻哈帝国》美剧式纪实文学,没读过的朋友们,信我准没错。)